出来混早晚要还的一项新研讨早已预示这场大盛行的发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4-08 18:17:11  阅读:4826 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跟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8日02时45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1407123例,累计死亡80759例。其中,美国累计确诊病例383256例。

图片来自:电影《传染病》

疫情还在继续,但一项新研究指出了从哺乳动物到人类“病毒溢出( virus spillover)”的关键驱动因素。

4月8日,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新研究中,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领导的研究团队进行的数据分析显示,当人类活动,如滥砍滥伐、土地开发等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甚至威胁到其生命时,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风险最高。

这项研究的投稿时间是2019年11月,也就是说,该团队认为这种风险早就已经埋下了,发生是必然结果。此前,武汉病毒所石正丽研究员也曾公开表示:“如果我们人类不提高警惕,那么下一次病毒的感染,或者直接感染,或者通过其它动物感染到我们人类,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复盘SARS!看石正丽讲述病毒溯源始末)

该研究通讯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流行病学和野生动物健康教授Christine K. Johnson博士说:“这项研究是几年前进行的,但我们当时就已预料到未来会发生来自野生动物并影响人类的新发传染病。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原因是为了帮助理解什么是病毒溢出效应的驱动因素,以及过去出现的哪些特征能在未来帮助我们防止它发生。”

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

来源于动物并感染人类的传染病构成了大多数复发性和新发传染病的威胁,已是公共卫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病原体从野生动物向人类传播事件的描述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挑战,它受到野生动物病原体检测的限制。尤其是那些偏远地区,病毒外溢很可能被大大低估了。人畜共患疾病外溢事件也很难被检测到,特别是当轻度或非特异性症状,或者仅限于没有人传人事件发生。

虽然人畜共患疾病的共同特征促进了对动物和人类之间疾病传播的理解,但显然,还有很多未知问题尚待解决。

Johnson说:“如果人类与动物长期生活在一起,转移也会变得越发容易,像猪流感和禽流感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因为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以它们为食,并与它们接近或生活在一起。”

人类与黑猩猩和老鼠共享90%左右的DNA,这使动物也更易遭受与人类似的许多健康问题,因此它们成为众多研究的实验对象。

未参与这项研究的埃默里大学疾病生态学家Thomas Gillespie表示,蝙蝠和灵长类动物极有很大的可能是病毒向人类扩散的源头,这是因为它们在生物学上的相似性,及其免疫系统对感染反应上独特的代谢调节机制。

人为造成的压力

哺乳动物面临的的人为压力也增加了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风险。

Johnson说:“当我们把野生动物从它们的自然栖息地捕获后,并带到市场上交易时,它们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更有可能产生大量能感染的病毒。

病毒的数量越多,意味着病毒的释放量越大。Johnson说:“与野外接触相比,在被捕获的环境中,压力大的动物使人们暴露在更高水平的病毒中,感染病毒的几率也更大。”

哺乳动物种群的变化

研究人员使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供的2004年至2013年的数据,对人畜共患病毒及其陆地哺乳动物宿主进行了研究。在所检测的142种人畜共患病病毒中,根据聚合酶链反应(PCR)、病毒分离或血清学分析,有139种病毒至少报告了一种哺乳动物宿主。

研究人员认为,通过PCR或血清学检测人畜共患病病毒表明,在过去或将来的某个时候,该物种有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成为病毒向人类蔓延的源头。

该报告称,包括猫、狗、猪、牛、马和羊在内的已被驯化哺乳动物携带了50%的可传播给人类的病毒。啮齿动物、蝙蝠和灵长类动物也有很高比例的人畜共患疾病。

图片来自:《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研究人员表示,一些物种感染人畜共患病病毒的风险较低或较高有几个原因。

一、具有濒危保护地位的野生哺乳动物非常罕见,因此它们与人类相遇的概率很低,而且种群较小,也可能携带较少的寄生虫。

二、由于人类的捕猎、贸易和自然栖息地被人类占领而导致种群规模缩小的受威胁物种,其人畜共患病病毒的数量是因其他原因而受到威胁物种的两倍多。

图片来自:《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该研究称,由于参与这些活动的野生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接触,像狩猎、贸易等对野生动物的利用可能增加了病毒扩散的机会。

普渡大学病毒学教授Suresh Mittal博士说:“社会对气候变化和野生动物的作用缺乏认识,使这样的一个问题成倍增加。野生动物由于缺乏栖息地和食物而濒临灭绝,导致人类接触野生动物的机会增加。”他未参与这项研究。

Gillespie说,由于缺乏关于近90%的野生哺乳动物是不是真的存在人畜共患病病毒的现有数据,造成了结果的巨大不确定性。

他补充说:“需要对动物和人类病原体以及自然和人类系统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人畜共患病史

在历史上,已经有几个人畜共患病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案例,包括蝙蝠传播的尼帕(Nipah)病毒和黑猩猩被屠杀引发的艾滋病危机。还有2003年菊头蝠传播的SARS,以及野生猕猴携带的B型疱疹病毒(McHV-1)。

图片来自:WHO

当然,新冠病毒可能来自蝙蝠,也可能来自一种未知的病毒,这种病毒被认为在人类中低水平传播多年后才具有严重的传染性。

然而,人畜共患病并不总是以暴发的形式出现。有些感染率很低,不易被发现,而另一些可能已经变得很严重。

结果的严重性取决于病毒的特性,包括它是否能从动物跳到人类宿主,然后再转移到另一个人,以及它的感染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Johnson说:“以前的一些冠状病毒毒株就是这样。有些病毒曾扩散到人类,但可能只导致轻微症状,或是季节性的疾病。

对未来的启示

Johnson说:“物种的减少是一个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健康问题。但是,作为病毒扩散的潜在原因,这促使我们不得不考虑环境变化及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她补充说:“我们应该开始考虑环境健康与人类健康了。我们已看到了这种流行病的肆虐,如果我们对野生动物的活动考虑不周,没有尽量减少与它们的接触,那么我们就处于危险之中。就像当前疫情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Gillespie说:“通常,大规模土地开发的商业活动会产生巨大的成本,而成本效益分析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因为这些成本不是由那些获利的人承担的。三个月前,新冠病毒对我们来说还不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人们并没有感觉到威胁。而现在,这场大流行正极度影响着经济、人类健康和生活品质等。”

他补充说:“现在情况紧急,人们感觉到了自身的脆弱。正是在这样的时刻,真正的改变才可能发生。关键是确保这场危机能够促进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强化根深蒂固的非理性。”

参考文献:

Global shifts in mammalian population trends reveal key predictors of virus spillover risk

DOI:10.1098/rspb.2019.2736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本公众号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承办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