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怎么丢掉西域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4-01 03:28:58  阅读:9559 作者:责任编辑NO。杜一帆0322

大唐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启航,穿越河西走廊,一路西行。

前史上,玄奘西行求法显着带有“偷渡”的性质。他“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到河西一带时,就被当地官员拦下,并迫令东归。但玄奘坚持不懈,之后昼伏夜行,绕过了戒备森严的玉门关和五座烽烟台,又在沙漠中堕入断粮绝水的危机,历经九死终身,才抵达西域。

唐代西域释教盛行,敦煌文书中就有玄奘所作的《题西天舍眼塔》、《题尼莲河七言》、《题半偈捐躯山》等描绘唐初西域佛迹的诗篇。唐朝人真是把写诗的天分点满了,玄奘在困难的旅程中也不忘赋诗打卡。

▲西安玄奘法师铜像 图源/摄图网

高昌国国君[qū]文泰是一个忠诚的释教徒,得知高僧玄奘到来,激动不已,命人将他特地护卫到了高昌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还美意约请玄奘留在高昌。玄奘当然不同意,固执西行。人假设没有愿望,跟咸鱼有什么别离。

麴文泰留不住玄奘,只好请他多住一个月讲经弘法,并和他结为兄弟。据史料记载,玄奘行将启航脱离时,麴文泰恋恋不舍,剃度了几个小沙弥做他的随从,还送玄奘黄金、绢、马匹等作为游览经费,并给沿途的西域各国写了介绍信。

这个剧情看着是不是有些眼熟?是的,《西游记》将这个故事的主角换成了玄奘与唐太宗。

高昌王对玄奘这么仗义,后来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叙述西行之旅却是以脱离高昌作为起点。这是由于,玄奘回到大唐时,高昌现已灭亡了,当年给他留下夸姣回想的高昌国都,成了大唐西州的高昌县。

咱们今天讲大唐西域,就从高昌这个小国说起。

1

唐代的“西域”,广义上指的是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乃至今中亚、西亚、北非、东欧等区域;狭义上则是指东起玉门关、阳关,西到波斯(今伊朗),北抵阿尔泰山,南至克什米尔的宽广区域,有时特指今新疆及其周边区域。在古代,中、西亚的伊斯兰教徒曾将我国人称为“唐家子”,足见唐朝在西方的影响力。

早在汉代,张骞凿空西域,霍去病打通河西,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域三十六国就跟着政治、经济、文明的不断融合,经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民族血脉相连。魏晋南北朝时,华夏战乱不休,历代政权仍旧与西域保持联络。

到了隋朝一致,华夏王朝再度运营西域。隋炀帝曾亲身西巡河西,招集西域各国青鸟使,展现华服、车马,一显华夏之昌盛,举办了一个盛况空前的隋朝版“万国博览会”,并于次年在伊吾(今新疆哈密)设郡,加强对西域的操控。隋末天下大乱,各国见老大哥要倒台了,赶忙趁机康复故地,西域又成了一盘散沙。

至唐初,西域诸国树立,活泼于此的少数民族有羌、突厥、吐蕃、吐谷浑、回鹘、铁勒、葛逻禄、吐火罗等,他们或臣服于唐朝,或对唐朝两面三刀,乃至与唐朝为敌。他们体貌各异,风俗不同,如岑参在诗中所说的,“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

▲玉门关遗址 图源/摄图网

唐朝对西域的一致进程,始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征伐高昌。其时的高昌王不是他人,正是玄奘的老朋友麴文泰。麴文泰在政治上可不如对宗教那么专注,史载,他常常拘留从西域前往华夏的使者和商人。

唐太宗知道这小国不厚道,就下诏要求麴文泰进京觐见。麴文泰不容许,还写了封信给李世民,说:“您是天上的老鹰,我便是蒿草间的公鸡,您是堂上的猫,我便是穴中的鼠。咱们各得其所,你别来管我。”

唐太宗生气了,结果很严峻,他以麴文泰“不轨”为由,派侯君集带领大军征伐高昌。唐军才到城下,麴文泰就被吓死了。之后,高昌被灭。侯君集这一仗不只打得美丽,还为文艺爱好者唐太宗带回了高昌乐。唐初按照隋制,宫殿宴会原本演奏九部乐,其间不少为胡乐,伐高昌后,增为十部乐。高昌的特产葡萄酒也传到了长安,唐太宗将其赏赐给群臣,“京中始识其味”。从此,西域的葡萄酒在唐诗中勃发活力,成为诗人的心头好,如王翰所写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侯君集领兵灭高昌三年后,卷进太子李承乾案被处死。临刑前,李世民心有不忍,说:“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剧照】

当然,最重要的是,唐灭高昌后,唐太宗将其地盘划为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并在此设立了唐朝第一个驻扎西域的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办理军政要务。唐朝在西域实施与华夏相同的州县制外,还实施羁縻州准则。羁縻府州与都护府并存,用于安顿归降的少数民族部落,不改其当地旧俗,经过封爵酋长“以夷治夷”,由其领袖进行办理,可谓恩威并施。高宗时期,唐朝所设羁縻府州已远至葱岭以西,波斯以东及印度河以北。

到了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大唐的兵强马壮先后打败了西突厥、焉耆与龟[qiū]兹[cí]等对手,之后将安西都护府的治所由西州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设龟兹、疏勒(今新疆喀什)、焉耆(今新疆焉耆)、于阗(今新疆和田)四镇,史称“安西四镇”。其间,龟兹坐落西域中心的十字路口,成为唐朝在西域最大的屯田基地,作为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办理西域达百年之久。与此同时,唐朝的军防辐射到西域各地,遍及天山南北的军、镇、守捉等驻扎在丝绸之路要道,默默地保卫着大唐的西北边远当地。

胡人前往华夏朝见、经商,汉人来到西域戍边、到差,沿路布满的烽烟台与驿站成为诗人对西域的开端形象,一如岑参在诗中说:“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丝绸古道的声声驼铃,成为西域安靖平和的标志,一如张籍在诗中说:“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很多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大唐的西域故事到此就大团圆结局了?惋惜的是,这仅仅开端。

2

唐朝西部边远当地有一个凶相毕露的强邻——吐蕃。两边时战时和,在西域、河陇乃至近到关中,爆发了多场边境战役。

唐蕃也有过时刻短的蜜月期,比方贞观年间的文成公主和亲。但这段甜美的韶光只要十几年,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相继逝世后,唐蕃重燃烽烟。吐蕃不断蚕食其北方的吐谷浑,并将触手伸向西域,唐高宗也不是茹素的,立马就与吐蕃兵戎相向。

唐朝派出两路大军,一路由薛仁贵带领,向青藏高原行军,剑锋直指吐蕃国都逻娑(今西藏拉萨);另一路由突厥贵族阿史那忠带领,旨在克复失地,安慰受吐蕃要挟的西域各部。前往西域的这一路军中有一个特别的人物,那便是以奉礼郎身份随军出征的骆宾王,他因此次西行成为唐诗史上较早亲历西域,并留下相关著作的大诗人。

骆宾王出塞后,随唐军前往生疏的西域,一路上他既惊叹西域异于华夏的现象,又慨叹塞外行军的困难,“溪月明关陇,戎云聚塞垣。山川殊物候,风壤异凉暄。”他因怀念故土而翻来覆去,“乡梦随魂断,边声入听喧。”也为奔赴前哨而趾高气扬,“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抱负很饱满,实际很骨感,这场战役并未给骆宾王建功立业的时机。

咸亨元年(670年),由名将薛仁贵带领的主力部队,在大非川(在今青海中部)遭受出人意料的大北,全军被逼撤离。这场失利不能全怪薛仁贵,他原本拟定的方案是由辎重部队留守后方,自己带领轻锐部队奇袭吐蕃军。但副将郭待封不听老将之言,轻敌冒进,终究尽失粮草军器,遭受吐蕃大军攻击,薛仁贵不得不退兵。

得知主线战场状况扶摇直上,心忧国务的骆宾王无疑遭受沉重打击。他在营地中眺望落日,悲愁涌上心头,写下这首《夕次蒲类津》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大非川之败后,唐朝为避吐蕃之矛头,不得不抛弃西进,这形成了极端严峻的结果。吐蕃在攻陷西域十八州后,又趁机占有了安西四镇,迫使唐朝将安西都护府迁回西州。这一时期,蕃强唐弱,唐军被逼转入守势,西域危如累卵。

▲新疆乌禾尔魔鬼城 图源/摄图网

别看唐高宗暂时打不过吐蕃,他可还有个精干的老婆。武则天时期,朝中针对是否克复安西四镇打开了评论。大臣崔融上书说明利害,力主克复安西四镇:

四镇无守,则狂胡益赡,必兵加西域,诸蕃气羸,恐不能当长蛇之口。西域既动,天然威临南羌,南羌乐祸,必以封豕助虐。蛇豕交连,则河西危,河西危,则不获救。

崔融以为,安西四镇要是收不回来,吐蕃在西域愈加气焰嚣张,打完西域他再打河西。河西要是丢了,他们还不得跑到家门口来撒野。

武则天一听,以为崔融言之有理。正好其时吐蕃堕入内争,她决断出动戎行,于长命元年(692年)进军西域,再战吐蕃。此战,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带领戎行在西域大破吐蕃,克复了龟兹、于阗等安西四镇,并留下3万唐军驻扎。

之后,武则天还有另一项重要行动,便是将天山北麓的金山都护府改置为北庭都护府,治地点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从此,安西与北庭南北相望,犹如屹立于西北绝域的旗号,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踏上这片土地,他们也就来到了大唐。

这儿,便是大唐。

▲唐朝边境图 图源/网络

3

唐玄宗时期,无论是国力,仍是诗篇,都洋溢着盛唐气候。唐朝对西域的运营,也跟着开元盛世到达高峰。此刻,唐军的对手不仅仅吐蕃,还有幅员辽阔的大食(阿拉伯帝国)、东山再起的突厥等。唐玄宗要树立的,是横跨亚洲的霸权。

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也是气吞万里之势,如王维在《少年行》中所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繁射杀五单于。

“七绝圣手”王昌龄也怀着对西北戍边将士的问候,唱出了盛唐西域的英豪史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天宝六载(747年),来自高句丽的唐朝名将高仙芝,率唐军攻击曾受吐蕃操控的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迫使其国王归降,由此打通了唐朝前往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的路途,他因此次战功升任安西节度使,也将唐朝对西域的操控面向了高峰。

唐王朝在西域的扩张,惊动了中亚河中区域各国,尤其是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西进至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采纳的残酷方针,形成反唐心情在中亚延伸。

《资治通鉴》记载,高仙芝攻击石国,“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他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高仙芝在石国抢掠一番后,又将石国国王献于朝廷斩首,吓得石国王子出逃,向中亚各国控诉高仙芝的暴行,引发了公愤。所以他们联合大食,与唐军在怛罗斯(在今哈萨克斯坦)打开一场大战。

诗人岑参终身两度赴西域,此刻正在高仙芝幕府。出于某些原因,他并没有到前哨参与怛罗斯之战,而是目送同僚刘单随高仙芝大军西征,并为他写下了送行诗:“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碛西行军,即高仙芝的安西行营。诗中的火山,便是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

▲《长安十二时辰》中那个简直被关了一整部剧的墨客,原型便是岑参。【剧照】

怛罗斯之战中,高仙芝带兵数万孤军深入700里,与大食联军对峙数日,但由于唐军中的葛罗禄部众临阵倒戈,高仙芝军阵脚大乱,终究仍是败于大食联军。这是盛唐运营西域遭受的一场惨败。后世史家以为,高仙芝“七万众尽没”,大北而归。

实际上,怛罗斯之战并未让大唐元气大伤,仅仅两年后,高仙芝的好战友封常清升任安西节度使后,持续向西攻略,兵锋直指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还”

大唐西域,仍旧坚硬。

岑参作为西域军政幕府中的重要幕僚,先后给高仙芝、封常清两任老板打工。他的诗,成为大唐西域鼎盛时期的最好描写。

他写西域的将士:“甲兵二百万,参差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振蒲昌。”

他写西域的冰雪:“冬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他写西域的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泰极生否,巅峰之后,往往是式微。

彻底改变大唐西域格式确实实是一场战役,但不是怛罗斯之战,而是安史之乱

4

盛唐诗坛独领风骚的诗仙李白,从小就与西域结下不解之缘,也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由衷的神往,可他的西域诗却充满了反战认识,如这首《战城南》

上一年战桑干源,本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全军尽变老。匈奴以屠戮为耕耘,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烟然……

兵者,凶器也。唐朝无休止的边境战役,耗费了多少财力,吞噬了多少生命。李白凝视着战役的深渊,心中满是担忧。李白其时也没想到,灾祸并非来自西北边远当地,而是来自东北。

天宝十四载(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史思明当头一棒,将大唐从盛世恨恨地敲落。在大唐由盛转衰之后,西域成为中晚唐诗人笔下那一曲肝肠寸断的悲歌。

安史之乱中,唐肃宗灵武(在今宁夏)即位,集结西北边兵勤王平叛。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跟着很多边兵内调,大唐西域的军事防护敏捷阑珊,给了吐蕃可趁之机。

吐蕃人非常奸刁,他们不直接出动戎行侵吞西域,而是先从河西走廊下手,切断了华夏与西域的联络。安史之乱的数年间,河西、陇右数十州尽皆沦亡,吐蕃 “尽盗河湟,薄王畿为东境,犯京师,掠近辅,残馘[guó]华人”,也便是一路打到了长安。这才有了白居易在诗中所言“平常安西万里疆,今天边防在凤翔”的局势。

安西、北庭还未失守,却失联了,变成真实的“孤悬绝域”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名将郭子仪的侄子郭昕临危受命,前往安西都护府帮助西域唐军,后来成为末任安西都护。不曾想,他这一出塞,从此就回不去了。

安西、北庭都护府彼此照应,“扼吐蕃之背以护萧关”,与朝廷的联络却益发困难,到后来,乃至彻底不知朝中皇帝是哪位。通古孜巴什古城遗址出土的两张借契,提醒了这个令人心酸的史实。其间一张借粮契,上面日期写为“大历十五年”。另一张《杨三娘借钱契约》更为完好,落款时刻为“大历十六年”。

大历,是唐代宗的年号,可是这个年号只用了14年。所谓的“大历十五年”,是建中元年(780年),“大历十六年”则是建中二年(781年)。此刻的皇帝,现已是唐德宗。

建中二年(781年),郭昕派出的青鸟使总算与朝廷取得联络,唐德宗得知安西、北庭居然还有大唐将士驻扎,大为震动,当即下诏称誉其功:

二庭四镇,统任西域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国朝以来,相奉率职。自关、陇失守,东西阻绝,忠义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遵礼教,皆侯伯守将交修共理之所造成的也。

西域将士得到的仅仅口头奖赏,这不跟发好人卡相同嘛。

实际上,唐德宗在对西域的态度上显得不置可否。建中四年,他先是在清水会盟供认吐蕃对河西走廊的侵吞,同年又赶上了泾原叛乱,愤恨的泾原镇战士攻陷长安,把唐德宗赶出了京城。仓皇出逃的唐德宗为了保命,乃至还向吐蕃示好,表明乐意割让安西、北庭之地,交换吐蕃出动戎行帮助。

老臣李泌竭力对立,毫不客气地怼唐德宗,说:“两镇之人,势孤地远,尽忠竭力,为国家据守近二十年,诚可哀怜,一旦弃之以与戎狄,彼其心必深怨我国,它日吐蕃入寇,如报私仇矣。”您要是把安西、北庭让给了敌人,今后谁帮助防着吐蕃?唐德宗这才作罢。

西域唐军仍旧孤立无助,在漫漫黄沙中,面临山呼海啸般涌来的异族戎行单独据守。到了贞元六年(790年),吐蕃发起三十万大军进攻北庭,末任北庭都护杨袭古所部寡不敌众,壮烈殉国。北庭都护府,至此沦亡。

北庭失守之后,吐蕃大军趁胜追击,持续攻击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的沦亡时刻存在争议,一说是北庭沦亡的次年,即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也有学者考证,安西终究凹陷的时刻,应该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一个冬夜,而其间的根据,就包含元稹的一首叙事诗《缚戎人》。这是一篇安西都护府老兵的“口述前史”。

自安西四镇沦亡后,常有边将捕获从西域来投唐的汉人充任吐蕃俘虏,邀功请赏。其间一个从吐蕃人手中逃回的唐军老兵,也被当作俘虏押送回华夏,机缘巧合下与诗人元稹相遇。元稹耐心肠听他叙述一路的遭受,并写下了《缚戎人》。这位所谓的“戎人”,根本便是汉人。

万里虚劳肉食费,连头尽被毡裘暍。华裀重席卧腥臭,病犬愁鸪声咽嗢。中有一人能汉语,自言家本长城窟。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

这个老兵先是向元稹抱怨,说自己的老家原本长城脚下,从小随父亲戍边,一口流利的乡音未改,在安西凹陷后,他又是怎么流离失所,才回到华夏。

深夜城摧鹅雁鸣,妻啼子叫曾不歇。阴沉神庙未敢依,脆薄河冰安可越。

这四句说的是,苦守多年的安西将士及其家族,在一个冬夜遭到吐蕃大军突袭,穷途末路,四处逃散。据学者薛宗正考证,此处的“阴沉神庙”应是库木土拉千佛洞,“脆薄河冰”则是渭干河,这两个当地正是地处其时的安西都护府。

五六十年音讯绝,中心盟会又猖狂。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常好城阙。

自安史之乱后,西域与华夏屡次失联,唐朝和吐蕃几度交涉。战至最终,安西都护府的士卒,有的垂垂老矣,青丝熬成青丝,有的早已离世,骸骨埋在异乡。可白叟还不忘教孙子们学家乡话,回忆犹新故土的好风景。

安史之乱后,中心朝廷现已根本抛弃了对西域的操控,以郭昕、杨袭古等为代表的不计其数名大唐将士,却在绝地中据守了数十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保卫着大唐西域最终的一丝荣光。

▲很多为大唐尽忠的青丝老兵,在西域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剧照】

5

从贞观十四年唐太宗灭高昌开端,到安西都护府凹陷完毕,唐朝对西域的经略共经过了一个半世纪左右。

大唐失去了西域,可西域早已印刻在大唐的回忆中。

安西、北庭如擎天之柱傲立于天山南北,羁縻州府如点点繁星散布在葱岭东西。

侯君集、高仙芝、封常清、郭昕、杨袭古……那是镇守西域边境的名臣战将,他们统领着千军万马,纵横捭阖,红旗漫卷进梦来。

骆宾王、李白、岑参、王昌龄、王翰……那是书写大唐情怀的迁客骚人,他们称颂着山川关口、胡乐胡姬,喝酒赋诗踏歌行。

▲新疆巴音布鲁克九曲十八弯 图源/摄图网

季羡林先生以为:“世界上前史悠久、地域宽广、自成系统、影响深远的文明系统只要四个。我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明系统汇流的当地只要一个,便是我国的敦煌和西域区域,再没有第二个。”

有人说,人间一切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么暂时的别离,必定是为了更好的相逢。

盛唐梦已远,西域今仍在。

咱们必定不行孤负,每一个年代的英豪对西域的看护。

参考文献:(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商务印书馆,2015年;石墨林编:《唐安西都护府史事编年》,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海边:《唐诗与西域文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姚春梅:《唐代西域诗研讨》,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