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现
云顶石城:南宋王朝的凌冽风骨
布局奇妙 山崖石城易守难攻
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文/图
古波斯历史学家志费尼的《国际征服者史》记载:蒙古铁骑的攻蜀之战,始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对利州(今四川广元)的攻掠战,以合川垂钓城1279年自请归降闭幕,这场在川进行的战役前后继续了52年。其间,在四川云顶石城就打了15年之久。
蒙古铁骑最初犯宋,运用的是极点血腥的战役方针,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以杀人掠财为要务,不以占城据地为方针,打完即挥师北返;二是屠戮无度,设定的条件是其戎行若遇任何反抗,破城后即屠城,不分妇孺老幼通通杀光。例如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铁骑以突袭方法攻陷成都后,即纵兵残杀,致使成都几成空城。次年,南宋朝廷派员善后,清点出的尸骸竟达140万具,满目凄凉。这些史料,均出自《潼川府志·九贤祠记》和《袁桷:清容居士集·史母程氏传》等。
1244年,蒙军特骑兵分几路,出动军队川渝。大战前,他们决计逐一拿下“蜀中八柱”,其间金堂云顶石城和合江垂钓城更被视为重中之重,不然吞并巴蜀、统一天下便是坐而论道。尽管此前,他们已绕道攻陷了成都府。
从1251年前后开端,入川蒙军先后上百次对金堂云顶石城进行攻袭,打了15年都没拿下它。直到1266年,这座石城才因辎重、后勤和出了奸细等原因被惨烈攻陷。
那么,云顶石城终究靠什么一次次有用阻击了敌军的进攻?这个古代军事城堡,终究有着怎样奇妙的布局呢?
简单说,便是采用“依山筑城,恃险拒守”的战略,构建规划巨大的“如臂使指,气势联络”的山城防护系统起到了巨大影响。
《元史》载,南宋淳祜三年(1243年),四川安慰制置使余玠,采用播州(今贵州遵义)隐土冉琎、冉璞兄弟“积粟以守之,胜于十万师远矣”的主张,采用“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战略,发起大众,在蒙古军南下或许通过的当地包含金堂一带,挑选天然石壁兴建了石城防护城堡。
余玠(?-1266)字义夫,南宋末将领,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镇人。他初投淮东制置使赵葵作幕僚,以功补进副尉一职。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以来,他屡与蒙古军战,有功,升淮东制置副使。淳祐元年(1242年)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慰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四川总领。
元代学者姚燧在《中书左丞李忠宣公行状》记叙道:其时,面临蒙古军的大举南攻,朝野一片惊惧,“宋臣余玠议弃平土,即云顶、运山、大获、得汉、白帝、垂钓、青居、苦竹筑垒,移成都、蓬、阆、洋、夔、合、顺庆、隆庆八府州治其上,号为八柱,不战而自守矣。”
志费尼《国际征服者史》介绍,宋蒙战役后期,节节败退、力气式微的宋军无力和蒙古大军硬拼,只好打山地战和对方死磕阻守。所以,成都府、潼川府大部分都迁移至云顶山上,山上驻军最多时竟有8000人余。巍巍石城,戈剑如林,旗帜猎猎,鼓角时鸣,退无可退的守军同仇敌慨,决计与石城共存亡。
那天上午,我踏着高低的石梯走上云顶石城,放眼一看,这石城因山为势,使用天然峭壁作为城垣,城垣中止处则以条石扣榫,丁字形堆砌筑墙相连。城垣处在缓坡地带时,则加筑“一字墙”以防入侵者挨近。山下是一片荆棘丛生、绿树旺盛的山峦。山峦下,则是形如玉带、苍翠欲滴的沱江。
我踏着满地的落叶茅草,在山林里穿行了两个小时,力求寻访到每一处古战场遗址。我看到,这古石城布局非常机巧,它使用四处天然的峭壁作为抵挡敌人的城恒,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2.1公里,8座城门均构筑在山崖陡坎之处,缓坡地带则加筑“一字墙”以防敌军挨近。城墙上,设有多处城堞和炮台。现完好保存的遗址有北城门、长宁门及其它古建筑约5000平方米。
其间北城门,是最让蒙古军大吃苦头的硬骨头堡垒。它坐落云顶城北端,把守一条由北面陆路上山的狭隘通道,是蒙军首选的进攻方向。城门由若干长条石砌成,门洞高2.5米,宽2.2米,为3道券拱,两进板门,更是易守难攻。
别的,这儿不得不说到与云顶石城夹江坚持的炮台山。我是在另一时分去的炮台山。这儿海拔844米,因清代咸丰年间曾挖出一尊铜炮而得名。炮台山两头有两尖峰坚持,像一只腾跃的雄鹰在护卫,山形独特峻峭。当年,蒙古军猛攻云顶山时,沱江彼岸的炮台山也没闲着,它隔空相助,互为掎角,有用施行对蒙军的“空中冲击”,配合得适当默契。这让蒙古军常常首尾难顾、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