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种常用制衣材料谈起,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衣服”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自古就有“人是衣裳马是鞍”,“衣品如人品”、“先敬衣后敬人”的俗语。从这些观点中可以很明确的了解到,衣服对个人整体形象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现代作家老舍曾说:“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这与俗语“好饭吃个合适,好衣穿个服贴”不谋而合。
笔者认为衣服最初的作用只是蔽体御寒,自从“上衣下裳”服饰形制问世之后,才被赋予了更多人生哲理与智慧。
“冷不择衣,饥不择食”说的是环境对人生的影响;而“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则道出了真挚的友谊之情;“不见儿长,只见衣短”描述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盼;“衣贵洁,不贵华”讲的则是做人的道理,不慕富贵、不嫌贫穷才能干净做人。
正所谓“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家有万担,不脱补衣,不丢剩饭”。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绝对不能华丽而低俗,因为从衣服往往能够准确的看出一个人”。
这其实都是在告诫世人从一个人的穿衣打扮,就可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无论中国俗语还是世界名言,都将一种极富人生哲理的思想观,付诸于大家平时再熟悉不过的衣服中。其实,都在反复诉说着同样一个道理,服饰文化在人类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从最开始的蔽体御寒到时尚潮流,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从原始社会开始华夏祖先就在逐渐走向文明,同时也在创造文明的进程中砥砺前行。笔者认为最能代表古代人意识到文明重要性的标志,应该是使用树叶、枯草、兽皮缝制衣服遮羞。至此人们也懂得了美丑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别具一格自成一体的古代服饰文化
一.古代服饰文化形成
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人形成穿衣意识之后,同时也预示着华夏民族开始由蒙昧走向文明。服饰文化作为古代文化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出了古代人意识觉醒。同时,从古代服饰发展与演变中也能够正常的看到,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历程。
笔者认为从“上衣下裳”服饰形制诞生之日起,古代社会中的服饰文化发展,就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服饰文化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为古代发展需求而改变。简而言之就是不是文化的发展,必须朝着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方向行进。
实际上从这个服饰文化特点中能够准确的看出,由于古代政治大多数都以严肃、刻板为主。所以服饰文化的发展也非常缺乏个性风采,尤其是对古代男式服装的发展限制更大。但如果从另一个方面去看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内涵。
简单说就是王公贵族服饰与普通平民服装,不仅从材料、工艺等方面有很大差距。同时,从装饰、佩饰中也可以体现出尊卑贵贱。尤其是在儒家学派屹立于世之时,这种服饰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更为浓郁。
二、古代服饰文化的象征意义
如果从古代服饰文化发展大方向去看,笔者认为古代人日常穿戴的服饰,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在刻意体现出阶级对立,进而反衬出处于上层社会王公贵族的权力象征。当然不可否则的是古代服饰文中,也有代表吉祥、平安等象征意义的元素。
要想更加直观的了解古代服饰文化,亦或是尽力还原古代服装样式。其实除了可以从古代典籍中进行了解之外,也可以从各种诗词作品中感受到,衣袂飘飘、仙气十足的古代服饰形制。生活在古代社会身穿古装的男女,都仿佛是从画卷中走出来的人物。
三、古代服饰文化内涵
服饰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古至今一直都在发挥着遮体避羞,御寒保暖、彰显身份、装饰美丽的作用。无论男女在社会生活中都需要注意着装礼仪,只有这样才可以体现出别具一格的魅力。
但是在古代社会服饰文化的影响之下,人们不仅要遵守服饰制度,同时还要深刻注意服饰礼仪。如果出现了逾越礼制的现象,轻则会受到社会谴责重则甚至会掉脑袋。笔者认为服饰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物质生活需求。
同时它作为华夏文明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整个古代历史发展中都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在上层社会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据《白虎通义》记载:“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实际上从这段史料和内涵上去分析,可以发现古代社会中服饰的主要作用,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蔽形遮羞、表扬功德、勉励为善,最后一个则是区分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地位。虽然古代服饰文化的含义十分深刻,但是却表达出了尊卑有别的主旨。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每一个社会阶级都有其固定的服饰形制。处于统治地位的上层人士无论是衣服材质,样式、纹饰、佩饰、颜色、工艺,都要比普通百姓的服饰更加名贵。
祭服、朝服、公服、常服,都要按照礼制规定各有区分。但是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古代人穿的服装,也会随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穿着场合而不断变化。
别人认为这种变化的基本原则,就是地位越高的人穿着的衣服样式和颜色越丰富。
这一点其实在北宋诗人张俞名作,《蚕妇》一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养蚕人亦或是普通平民虽然每天纺织“罗绮”,但是却只能卖给城市中的达官贵人,而自己则仅能穿着粗布麻衣。
四、古代服饰文化之服装材质
按照古代社会礼制规定只有“上等人”,才能身着质地优良、色泽光鲜的绫罗绸缎,而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则只能穿粗布麻衣。这种以封建礼教束缚为依据的服饰文化,不仅体现出了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同时也彰显出了“贵人”与“贱人”之间的不公正待遇。
1.古代贵族服饰材质绫罗绸缎
如果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绫罗绸缎,正常的情况下都是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但如果将其细致划分之后可以发现,绫、罗、绸、缎又分别代指不同布料。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精美的丝织品相对来说也比较少,所以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穿着这种材质的衣服。
“绫”一般是指代轻薄透光的丝织品;“罗”与“绫”有类似之处但更加轻盈;“绸” 就是大家平时知道的绸子,这种布料质地均匀细腻柔软;而“缎”现代社会中已经很少听到,它是一种编织而成的纹络清晰的精美丝织品。
在古代社会中这些品质上乘的布料,由于产量比较低所以价格特别高昂。这其实也是普通老百姓无力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另外一个非常值得大家关注的原因,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古人在穿衣打扮方面也会受到限制。
“丝帛”也是一种从蚕茧中抽取出来的丝织物,相比较于其他材质来说丝帛更轻柔。而且在古代社会中大多数都用在制作贵族女性夏衣或手帕。你们可以试想一下经过多道工序,最终抽丝剥茧形成的“丝帛”,古代老百姓根本没有能力负担它的价格。
“纱”是蚕茧中最难获取的原材料之一,作为所有丝织品中质量最佳的的布料,主要的作用也是制成夏衣不仅轻薄透气,而且还会给人留下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感。“素纱禅衣”就是用纱做成的衣服,据说它也就大约几张纸的重量。
2.古代平民服饰材质
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百姓,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物质生活,都无法与王公贵族相提并论。他们日常生活中穿着粗布麻衣下地耕田,一日三餐多以粗茶淡饭果腹。他们干的最重的活穿着最差的衣服吃最差的饭,但是却为古代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老百姓拥有的社会财富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他们平时的衣着也都比较廉价。虽然并没再次出现衣不蔽体的现象,但是与身穿绫罗绸缎的王公贵族相比,他们落魄的生活状态就会立即显现出来。
(1)葛麻
葛麻又名葛根纤维是从植物葛根中提取出的一种纤维。葛麻作为古代社会中老百姓的主要制衣材料,在新时期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用葛麻制成的布匹被称为“葛布”,关于这种布料的记载可以从《诗经》中找到答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诗经》中中所记载的“葛之覃兮”,其实说的就是可以被制成“葛布”的“葛”。由于其质经久耐穿、清凉透气,所以一般都会被制成夏衣。
但由于“葛布”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提取工艺既简单又方便。再加上“葛布”的价格比较低廉,所以是一种很适合古代老百姓的制衣布料。虽然这种粗布衣服并未然后,而且穿在身上还有一种摩擦感,但因其非常容易获取过一在平民阶层特别盛行。
(2)麻
《诗·王风·丘中有麻》中曾有“丘中有麻”字样;而《诗·陈风·东门之池》
中也曾有“可以沤麻”之句。后面一点来看“麻”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了老百姓的生活里。一般认为“麻”与“葛”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
“麻”作为劳动人民的专属制衣材料,相比较于“葛”来说价格更为低廉。所以在秦汉以后“麻” 逐渐代替了“葛”, 成为了古代老百姓最常见的服饰之一。比如,“粗布麻衣”或“布衣”等,也称为了老百姓的代名词。
(3)棉布
现在人穿衣服讲究舒适大方、时尚得体,所以人们在购买衣服的时候都会选择纯棉材质。因为他们都以为纯棉质地的衣服穿起来不仅柔软舒适,而且在炎热的夏季还具有吸汗的作用。事实上在古代社会中棉布就慢慢的变成了了,制作成衣的重要材质之一。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棉布其实指的是用棉纱纺织而成的布,同时也是各类棉纺织品的总称。在古代社会“棉”主要采自草棉和木棉,这两种植物的果实看起来与蚕茧十分相似。人们通过比较原始的纺织技术,可以从中抽出棉丝制成“棉花”并纺织成布。
棉布的种类,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飞花布、尤敦、眉公布等,多可以制成低价质高的衣服。所以古代老百姓才会争先恐后的穿棉布衣服,即使是一些身份比较尊贵的王公贵族,也因为穿棉布衣服特别舒服,而在一年四季穿着“布衣”。
事实上这些都是古代服饰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古代老百姓从植物中提取的原料,制成的各式各样的衣服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服饰文化最灿烂的元素之一。虽然在古代社会将每个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且在穿衣服的时候也有等级和尊卑差别。
但是不得不承认古代人发明的服饰文化,不仅对当时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后世服饰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笔者认为无论是棉麻丝帛还是绫罗绸缎,其实都是古代人与大自然抗争之后的智慧结晶。
古代诗词中描摹的服饰就像艺术品
一、《诗经》中记述的古代服饰文化
大家如果想更加直观的了解古代服饰文化,其实可完全通过唐宋诗人创作的诗词中,去感受那些美轮美奂的古代服饰之美。可以说从《诗经》开始一直到唐诗、宋词,古代文学家们都会不遗余力的,为世人描绘极具古代文化与智慧的服饰精神。
《小雅·斯干》中有“其泣喹喹,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从这三句诗中可以发现先秦时期,“室家君王”所穿的衣服以红色为尊。这一点可以从《曹风·候人》中得到证实,“彼其之子,三百赤芾”说的就是红色衣服才是尊贵之象。
《豳风·七月》中就曾写道:“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柔软的蚕丝制成的衣服只贵族公子才能穿,而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则只能穿麻、葛等材质制成的衣服。这其实也体现出了古代服饰文化中的等级制度。
二、汉乐府诗中的女性服饰
汉乐府《陌上桑》一诗中曾有:“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首诗中提到的“缃绮”与“紫绮”,也都是古代社会中比较名贵的布料。从这一点能够准确的看出这位古代女子,绝对是一位非富即贵的大小姐。
汉乐府《羽林郎》中也描述了古代女子服饰,“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这位性格刚烈、容貌俱佳的胡人女子,从其身着精美而贵重的服饰来看,她俨然是一位贵族千金。
笔者认为古代服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融入了历朝历代的服饰理念,同时也曾出现过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杂糅的历史现象。
虽然在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封建宗教的束缚之下,不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烙上了尊卑贵贱应尽,但不可否认的是一直在向前发展。
结 语
各具神韵的古代服饰以及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不仅构建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古代众生相,同时也为现代人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必要契机。一直与古代历史发展进程齐头并进的服饰文化,其实也可以体现出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风貌。
【参考文献】
杨蕾《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符号与象征》
伍魏《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胡晓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秦永洲《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