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月亮(2020CD3)(图源:reddit.com)
满博成供稿
月球是地球仅有的一颗卫星,现已绕地球公转了几十亿年之久。可是最新的一项地理发现标明,月亮好像多了一个火伴。
2月15日,美国地理学家Theodore Pruyne和Kacper Wierzchos发现了一颗环绕地球工作的天体,将它命名为2020CD3。它的直径在1.9至3.5m之间,和一辆小轿车差不多,与月球的直径(3474km)比较,简直是九牛一毛。
“第二月亮”轨迹(来历:twimg.com)
在最开端发现2020CD3的时分,地理学家们以为它是一颗人工卫星,可是后续观测显现,它的运动轨迹与人工天体不符。经过30屡次的观测,终究确认2020CD3是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轨迹上绕地球公转的一颗天然构成的天体,这证明晰它是当之无愧的“第二月亮”。
这并非首颗被地球引力捕获的小行星。此前,科学家曾在2006年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名为2006RH120)进入地球轨迹,并绕轨迹运转了18个月。
有意思的是,2020CD3的运转轨迹标明,它或许早在2017-2018年就被地球捕获,也便是说这颗小行星在咱们眼皮底下静静飞行了三年之后才被注意到。
“第二月亮”在世界间的方位(来历:twimg.com)
虽然在不久之后,2020CD3就有或许因为引力被抛出地球轨迹,但科学家们对这个“第二月亮”的来历充满了爱好。
现在,地理学家们还没有彻底分分出2020CD3的构成,也并没有发现它和任何已知人工物体之间的联络,初步判断它最有或许来自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图源:sci-news.com)
01
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众所周知,太阳系中散布着数量很多的小行星,数量很多的小行星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在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一些小行星会时不时地与地球擦肩而过,乃至因受地球引力捕获而掉落,构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小行星带中的陨石(图源:百度)
小行星带首要包括两种类型的小行星:在小行星带的外缘(挨近木星轨迹),以富含碳值的C-型小行星为主,此类小行星占总数的75%以上;挨近内侧的部分,间隔太阳2.5地理单位(地理学家们把地球与太阳的间隔定为1个地理单位)的当地,以含硅的S-型小行星较为常见,光谱显现其外表含有硅酸盐与一些金属。此外,还有10%的小行星,以铁镍为首要成分。
小行星带(图源:Spacefacts.com)
在小行星带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小行星归于不同的族,本家的小行星半长轴、离心率、轨迹倾角、光谱等根底特点适当挨近,这也说明晰它们之间或许有着一起的母体和来源。
02
小行星的发现与来源
那么,这些小行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第一颗小行星的发现要归功于数学的前进。18世纪,地理学家们经过“提丢斯-波得”经历公式,“计算”出在火星与木星之间间隔太阳2.8个地理单位处,应该还有一颗未发现的行星。
公然,1801年元旦之夜,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尔摩地理台台长皮亚齐在这个间隔范围内寻觅行星时,却意外发现了一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被他命名为谷神星(Ceres)。在罗马神话中,Ceres是主管农业和丰盈的女神,标志着哺育人类文明的肥美土壤。
在随后的几年中,与谷神星轨迹附近的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相继被发现。到了19世纪,拍摄技能与地理的结合使得小行星被发现的数量渐渐的变多,它们都被归进了小行星带,与这也使得科学家们对小行星的成因越来越猎奇。
谷神星(图源:newscientist.com)
20世纪初期,前苏联地理学家萨伐利斯基提出,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一颗体积比火星略小的行星“法厄同”。在太阳系演化的初期,这颗行星遭受了剧烈的磕碰使其破碎,构成了小行星带。可是,小行星带的总质量太小,远不支撑这一理论,并且磕碰的首恶也并未找到。
美籍荷兰地理学家柯伊伯以为,在火星与木星轨迹之间的区域里,因为木星的掠取,导致这儿的物质密度特别小,没有构成较大行星的或许,只能构成一些小行星,这些小行星在绵长的演化过程中不断地磕碰破碎,构成了现在的小行星带。这种说法与后来发现的小行星族现象彼此对应,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撑。
除了小行星带之外,太阳系的外围还有一片小行星集合的区域,被称为柯伊伯带。预言它存在的地理学家便是上文说到的柯伊伯。
柯伊伯带(图源:spacespecialists.com)
柯伊伯带的成因与太阳系构成初期的引力共振,导致天王星、海王星向外搬迁有关,被降为矮行星的冥王星便是柯伊伯带的一员。
参考文献:
https:///articles/24914/20200227/minimoon-orbits-earth-for-3-years-but-no-one-knew.htm
https://theskylive.com/2020cd3-tracker
http://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