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第3窟-东壁-唐僧取经
唐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我国是众所周知的。唐初,由于其时我国撒播的佛经译著多有不同、乃至讹谬。释教大师们的解说也大不相同。为了用佛经原著来考订其真伪,使我国的释教徒能看到精确的佛经,所以高僧玄奘(河南偃师人,俗称陈祎),在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跟从商人到释教发祥地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取经。一起在这些国家讲经争辩、学习沟通,玄奘以其才学过人,深沉的释教理论底蕴和雄辩的谈锋,轰动了其时西域、南亚、中亚的释教界,“咸尊伏之”。玄奘西行17年,贞观19年(公元645年)回到唐朝首都长安(今西安市)。带回梵文佛经657部,先后在弘福寺和慈恩寺大雁塔翻译佛经,总计译出经、论75部1335卷,撒播于世,为中印文化沟通和释教的开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功劳、业绩在中、印人民心中不朽。玄奘把他西游通过的138个国家、城邦、区域的险阻弯曲故事和见识的各国前史地舆、民意风俗等都记载于《大唐西域记》一书(玄奘口述,辩机收拾编撰),使后来的平话人和写书编戏者有了丰厚的资料。异国他乡绚丽的风景,独特的风俗,美丽的传说故事;玄奘悲凉的行程和不畏艰难险阻的精力、故事深深打动了文艺家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创意,有关唐僧取经的著作源源不断地呈现出来。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民间艺人在宣讲、演义唐僧取经的故事。如宋代就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即《新雕大唐三藏取经记》)。女真人控制下的金国,也有唐僧取经剧目《唐三藏》。元代有吴昌龄编写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末明初又有杨讷编写的杂剧《西游记》。明代吴承恩更是在上述传说、平话、杂剧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百回的章回体小说《西游记》,杰出玄奘及其设想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一路降妖伏魔,排除万难,终究获得真经回国的神话故事,情节惊险弯曲,言语生动活泼,人物特性明显,风景壮美多姿,让人爱不释手,确实是引人入胜,抵达完美的程度。
有关西游记的绘画著作,唐代也曾有过。宋代闻名文学家欧阳修的著作就清晰记载: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欧阳修与友人同游扬州寿宁寺,看到该寺经藏院的一面墙面上有五代时绘的玄奘取经画,适当精巧,可谓“绝笔”。惋惜后来画与寺都已销毁无存。人们多么巴望能看到古代的西游记绘画,以便从艺术形象上去了解西游记的故事、人物、服饰的演化进程!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9月至10月间,笔者伴随我国科学院言语学家王静如教授、北京大学考古学家宿白教授和敦煌文物研讨所常书鸿所长等调查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时,在榆林窟第2、3、29窟的岩画中,居然接连发现三幅唐僧取经画,并且都是西夏晚期的著作,是现存全国最早的。后来,敦煌研讨院的学者在调查、描摹岩画进程中,又在安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发现3幅唐僧取经画,也是西夏晚期的著作,真是如虎添翼。下面把这六幅画分类略作介绍。
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侧-唐僧取经
1.西行取经。榆林窟第2窟是覆斗藻井式中型窟,顶部绘一佛二比丘说发图一铺,左右两壁各绘炽盛光佛一铺。室内窟顶藻井中心绘盘龙图画,四边绘贤劫千佛。室内四壁绘满说法图、经变图和供养人。其间,西壁上段各绘水月观音一铺,下段各绘西夏供养人男女各一列,特别是北侧的水月观音画,是西夏岩画的代表作,也是敦煌石窟历代岩画的佳作之一。画的内容是:在安静的月夜,有一条河流,流水潺潺。水边生长着朵朵红莲,岸边山坡上掩映着几簇绿色的修竹,空中飘浮着数朵彩云。在这佛国仙界中,有一个以嶙峋怪石为背屏的金刚宝石座。头戴宝冠、身穿米赤色罗裙、肩披绿色长巾的观音菩萨,悠然自如地坐在宝座上,右手捻着胸前的数珠,正凝神深虑,或许想着怎么惩恶扬善、普救众生。菩萨的左面石台上,有一个净瓶,上插柳枝数枝,作为菩萨身份的标志。菩萨的前方,善财童子正踏着祥云向菩萨飞来,要向菩萨禀告,说什么呢?显然是陈述唐僧师徒现已走上西来的路途。由于,画面的右下角、河流彼岸,有一副唐僧取经画——唐僧昂首仰视菩萨住处,双手合十遥拜,孙悟空身穿圆领紧身短衣,下穿深色裤子,腰束长带,左手拉着马的缰绳,右手上举到头部上前方,手搭凉棚,遮阳远望。一匹枣红马紧跟在悟空后边,只体现马头部分。从整个画面看,马是枣红马,而非后来的白龙马;玄奘是汉人脸型,脸白净肥壮,尚未经远程辛苦风霜;马未驮负宝贵的佛经,所以没有画出全身和驮载物,而只画出马头,标志罢了。所以咱们判定,这是体现唐僧西游初期的故事。
榆林第29窟也是覆斗藻井式中型窟。窟顶井心画真言莲座,四边画贤劫千佛。四壁也绘满经变画和西夏供养人。其间,北壁东侧的水月观音画中,也有一幅唐僧取经画,因画画现已含糊,所以观者有不同知道。有的以为,画的是:一个穿白衣服的人,手拿鲜花,来到唐僧面前。唐僧折腰拜揖,孙悟空在前下方。白马在另一侧。由于白衣人的画像比唐僧、悟空画像大,唐僧又向他拜揖,所以能够以为,这是观音菩萨化身前来扶引唐僧师徒。唐僧折腰拜揖,是表明承受菩萨的劝化,决心到西天取经。有的以为,画的是唐僧师徒偷吃仙桃的故事——画中以桃树为主,树的北侧,一俗装者左手拿一桃,右手指树,回头与玄奘、行者攀谈。树的南侧,一俗装者拿一桃暗送给另一人。还有一僧藏桃于死后,与一菩萨攀谈。僧后有一菩萨的化身,注视着藏桃的和尚。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唐僧取经
2.焚天护行。在东千佛洞第2窟中心塔柱两边的甬道中,也都各有一幅水月观音画,其间也各有一幅唐僧取经画。北边甬道上画的是:唐僧双手合十礼拜,悟空左手搭凉棚远望,右手牵着白龙马。天上有大梵天及其随从护行。南边甬道上画的是:唐僧躬身施礼。悟空一手牵马,一手拿着锡杖。天上也有大梵天及其随从护行。这两幅画讲的是佛派护法天王一路维护唐僧、使能安全抵达西天的故事。
3.取经东归。榆林窟第3窟有两幅取经画,都是这个体裁的。一是西壁南侧普贤变中的,在云海汹涌的山崖上,唐僧双手合十,略微躬身感谢菩萨。死后是悟空与白马并排而立。白马鞍上有一蓬莲花,莲花上放着用经袱包裹的佛经,光芒四射。二是在东壁北侧观音普门品中,在十一面观音下面,唐僧双手合十礼拜。悟空腰间挂着经袱包裹的佛经,右肩用锡杖挑着经盒。这两幅画,都体现了唐僧师徒已获得佛经、走上回国之路的故事。
从这六幅取经画可知,甘肃不只有现存全国最早的唐僧取经画,并且数量多,内容丰厚,艺术水平高,关于研讨唐僧取经故事的演化很有价值。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画中只呈现玄奘、悟空、白马,而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这与宋代取经平话不尽相同,由于平话尽管也没有提及猪八戒,但已呈现了“深沙”,即后来的沙僧。看来,甘肃的岩画或许取材于比平话更早的取经故事。榆林2窟体现取经初期的玄奘,年青、帅气、白胖、容光焕发。而榆林窟第3窟取经回来的玄奘,却是年纪大多了,身体也瘦多了。这契合二者相距17年,并饱经沧桑艰苦后的巨大改变,画家精确地把握住这个改变,毫无仿照、板滞的气味。仅仅榆林窟第3窟玄奘的相貌近乎西域人,较为令人费解,或许它出自西域画家之手,画惯了西域人的脸型。
悟空已是猴儿相,多变现他龇牙咧嘴,挺身站立,手搭凉棚远眺,野性未泯的形象。与唐僧折腰作揖的形象构成明显的比照。
来历:每日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