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了解妙相庄重的东魏北齐时期释教造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3-13 20:11:58  阅读:6090 作者:责任编辑NO。郑子龙0371

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之后,两个割据政权尽管都在鲜卑族员的控制下,可是因为各自汉化程度的不同,尽管相同兴释教、开石窟、造佛像,但其释教造像的艺术风格,西魏与东魏悬殊其趣,北周与北齐更是差异显着。如果说西魏是北魏汉化方针的连续,那么东魏则是北魏汉化方针的骤变,其鲜卑化的逆向改变,使其释教造像风格有显着的向北魏前期回归的痕迹,使释教造像的艺术风格发作骤变。

天龙山石窟

熙三年,东魏开端在晋阳开凿石窟,即现存的太原天龙山圣寿寺石窟。现存天龙山石窟中,第1、2、3窟为北齐石富,保存了较完好的外观方式。龙门、巩县早已不必的外廊,又康复运用。但这些窟廊,却与北魏其他前期窟廊不同,工匠尽力寻求建筑方式的精确,而不多加装修。简明地凿成三间两柱,窟内呈方形平面,正面及左右壁下有矮小坛座,座上三壁各开一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外壁面下有矮座,其上雕弟子及供养人。或许在龛内仅雕一佛,其他雕像均在龛外两边矮座上。龛形似窟门作尖拱形,龛楣平坦无饰。窟顶为覆斗形,四斜面各浅雕一飞天,正中藻井雕莲花。整个窟表里的装修均极简练,透出一种新鲜静雅的气氛,更衬出主佛的俊美。这种风格在以往的石窟造像中是很少见的。

这些造像风格的改变,好像体现出雕琢师的新观念,艺术的寻求高于宗教体裁的体现,也可以说在此曾经石窟雕琢重在宗教含义,艺术为其次,而天龙山石窟造像却力求将这种观念倒置过来。石窟雕琢艺术,本是由释教发生,但现在转以寻求雕琢艺术美为方针。这一改变或许与北齐皇室将释教石窟变为皇家王陵有关。建筑皇陵会有更多专门的工匠和手工业奴隶操作,他们的宗教认识天然要恬淡得多,乃至或许底子就不崇奉释教。以天龙山石窟第1、3窟的造像为例,其雕像身形、衣纹、服饰大体仍为北魏风格的连续,仅面像反常俊美而无宗教气味,并有极强的感染力,窟中雕像的形状及衣纹,尚保存北魏晚期遗风,但着力于美化。

安阳灵泉寺大留圣窟在寺东岚毕山麓,表里剥蚀十分严峻,原有雕琢情况已无法辨认。窟内三面沿壁作矮小的基坛,坛脚刻神王,刀法草率,技艺一般。据铭文可知,此像作于北齐武定四年。坛上每面置叠涩座,上坐一佛,头手均缺失。各佛身躯较粗大健壮,衣裳贴身较紧,所雕衣纹浅陋,已肯定没北魏传统的痕迹,显示出后来常见的北齐雕琢风格。比方,安阳灵泉寺大留圣窟正本主佛,是这种新风格的典型。

天龙山石窟尚保有北魏传统痕迹,而安阳大留圣窟则已具北齐方式。前者创于公元534年,后者创于546年,前后相差12年。一个仍承继前代方式,一个扔掉了70余年前史的传统,好像是在另辟蹊径。在两者之间又简直找不到中心方式。北齐雕琢艺术扔掉北魏定法,吸取了更前期的传统,所以,北齐雕琢艺术的新风格,应是由一批仍掌握着北魏曾经的技巧和风格的雕琢匠师们发明的。他们平常以雕制坟墓石人兽碑碣及其他工艺品为业。他们受南朝思潮影响较小,更多承继了华夏传统技法,然后构成雕塑风格的骤变。比方,安阳大留圣窟南壁坛座诸神王著作风格总是带有墓葬冥品的痕迹。

东魏、北齐间,通过天龙山等石窟短时间的测验,至响堂山石窟已构成一种遍及被社会承受的北齐风格。其特色在于,造像身躯为上大下小的圆柱体结构,衣纹紧附形体,雕琢浅陋。前期的以线条为主的北魏风格已彻底消失,换成以体现体积为主的新方式。

从艺术的视点看,这种新风格不如前期那样引人入胜,艺术水平不高,感染力不强。比方,南响堂山第7窟弟子像。可彻底看作是当地民间工匠的创造,他们将华夏传统坟墓石人、兽的技法带进了释教造像工艺之中。这个改变的影响是深远,与北周相同淡化着释教艺术的宗教气氛,在融入隋代雕塑技法之后,为盛唐的雕塑顶峰奠定了根底。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