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撕机带你看国宝二里头佳人爵带你看懂被误解千年的青铜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3-04 01:22:22  阅读:6346 作者:责任编辑。王凤仪0768

介绍过钺和簋之后,我想以镇馆之宝加对比的形式多介绍不同的青铜器类型。

今天介绍我们最熟悉也最被误解的青铜爵。

2019年10月19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洛阳博物馆移交了珍宝馆中最重要的四件出土于二里头的国宝,其中就有我们今天的主角——乳钉纹青铜爵

乳钉纹青铜爵1975年出土,高26.5厘米,流(嘴)、尾长31.5厘米,壁厚0.1厘米。是夏代最大的青铜爵,被称为“华夏第一爵”。

你可以找把尺子比划一下26.5和31.5厘米到底有多大?我可以告诉你,一张A4纸的标准尺寸是21X29.7厘米。有概念了吗?一张纸盖不住这个爵。

为何需要提尺寸?

二里头二期,国家形态诞生(我们不讨论夏代的具体问题)。最早的陶爵大概也是这个时期出现。

青铜爵出土于1975年,属于二里头四期的产物,距今3600年左右。也就是说,在3600年前,有一个广域王权国家(简单说就是多方言国家)以今天二里头这块地方为国都,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他们有庞大的控制范围,有复杂的社会阶级,也有复杂的社会分工,挖矿,冶炼,铸造,设计等等,现在的检测提示爵用的铜矿可能来自山东甚至内蒙,而且铸造技术已经铸造如此大的器形,造型如此复杂,线条如此优美。

我们看一下侧面。

好看吗?细长且有曲线的高足,平底,向中间收拢的细腰,敞口,像极了一位身材婀娜的美人。因此也被称为美人爵。

多一点想像

当你面对它的时候,可曾想象过3000多年前,那一双双摩挲过它的手?制作它的工匠,呈上它的近臣,欣赏它的贵族,用它祭祀的官员,以及最后把它放进墓室中的那个人(官员?奴隶?)。

我们要学会想象,3600年前的古人,有着怎样的社会层次?什么级别的人,才能享受如此大规模多工种合作成果的产物?它是在什么场合使用的?明明做成直线最简单,它为什么偏偏如此富有线条感?是怎样的工匠才能制作出这样的艺术品?

对文物的欣赏一定不是从它面前一闪而过。围着它转,不要吝惜你的手机快门,不同的角度,记录尽可能多的细节,这样才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再次回顾它。网上的照片往往只有一两个角度,并且告诉你这很重要,但它为什么重要,好在哪,却往往很难说清楚。

文字介绍以外,我们应该一些想象,我们在想象中发现问题,再从文字和观察中寻找答案,文物就会和我们越来越近。

在我们还不懂的时候,想象帮我们拉近和文物的距离。

在我们懂得一些以后,想象让文物在我们心中保持浪漫。

爵的演变过程

夏代:

简单来说夏代青铜爵就像一个婀娜的美女。平底,束腰,撇口,最早的陶爵流和尾的长度差不多,口沿上基本没有柱,之后流开始增长,而且似乎腿越长,整个口沿就越长。

陶爵 夏代 洛阳博物馆

陶爵 二里头二期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束腰爵 夏代 上海博物馆

青铜爵 夏代 河南博物院

商代:

兽面纹铜爵 商代早期 郑州博物馆

二里头四期开始,爵上出现了柱,商早期(二里岗时期)的青铜爵受夏代(二里头时期)风格的影响,依旧是平底束腰有柱。区别是腹部鼓了起来。流变得丰满上翘,尾巴缩短了很多。

兽面纹铜爵 商代早期 郑州博物馆

上图左边的爵比右边的年代稍晚,纹饰有区别。右边纹饰线条外凸,左边线条内陷,这是模范法的进步,只有一点点束腰,整个腰身基本垂直。这样一个时间段商人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开始摆脱二里头的影响,(圆腹爵依然存在)。

兽面纹铜爵 商代早期 郑州博物馆

这个就更晚了,它的纹饰已经有了商中期以后的风格,类似今天的浮雕,兽面纹的一半作为独立的夔龙纹已经越来越清楚。

兽面纹爵 商早中期 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武汉黄陂盘龙城属于商早中期遗址,我看到的所有爵,都还是二里岗时期的形态,它的流变长变宽变厚,有了殷墟时期青铜爵的样子。

青铜爵 商代早中期 淅河梁家畈 随州博物馆

遂州博物馆这件爵整体特征没有脱离二里岗时期的特点,但已经有了向殷墟时期风格过度的一些变化:足,鎜更粗,整体璧更厚。特别的是它有了双层纹饰,鼓腹和身上分别各有一个兽面纹,每个兽面纹的上下两边都装饰有典型商代中期的连珠纹。

兽面纹铜爵 商代早期 河南博物院

很难说清楚二里岗风格和殷墟风格是前者演变成后者,还是他们早就共同存在,然后审美逐渐倒向了后者,但是我们为了便于理解,还是假设他们是递进关系进行介绍。

这件青铜爵主要特征是圆腹取代平底,鎜(把手)变得更短,柱更粗,足向中间聚拢,外撇角度更大,就是小短腿儿。

兽面纹爵 商代中期 上海博物馆

当小短腿儿变成大长腿以后,和殷墟风格就没太大区别了。在图上我们正真看到鎜所遮挡的位置变成了留白,并没有纹饰,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位置一般都铸造了器物主人家的族徽,如同后来的印章,今天的签名,宣誓了所有权。

商代我们目前用了7张图,前四张属于商早期,器形类似,后三张是商早偏中期,器形一张一个样,我们的判断依据主要靠纹饰上一排排的连珠纹,这是一个典型的时代特征。

把他们连在一起看。能看见从二里头到殷墟,500年的时间,青铜爵从一个婀娜多姿的女子,变成了一个矫健挺拔的战士。

弓铜爵 商代 洛阳博物馆

这件素面朝天,典型殷墟风格的铜爵,因为鎜下面那个弓箭的族徽被命名为弓铜爵,和鄙人同姓,没准正是我的老祖先也说不准。

妇好铜爵 商晚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妇好墓出土了各类爵40多件,这件铜爵高37.3厘米,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爵(之一)。

商晚期(殷墟时期)迎来了青铜器的鼎盛期,爵在这一时期变得更粗壮,尺寸更大,样式慢慢的变多,鎜上出现兽首装饰,但这种不同的样式都体现在一些细节,商晚期以后的青铜爵一眼看上去区别都不是很大,形制已经很成熟。

铜方爵 西周早期 河南博物院

方形的青铜器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高等级贵族墓中,比如各种方鼎,方彝,方尊,方斝等等。但是方爵我只见过这一个,搜遍网络也只有这一个。出土于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墓主长子口为商末贵族,周初归顺被册封为长国国君。

这件方爵应该还是商末时期的产物。

西周:

吕祖丁爵 西周早期 上海博物馆

西周代商,作为国家命脉的铜矿和铸铜作坊自然首先被接管,工匠还是这些工匠,所以西周初期和商末的青铜器往往很难分辨。

祖辛爵 西周 陕西历史博物馆

随着周人逐渐对青铜器风格的掌握,鎜上的兽首开始出现慢慢的变多的花样,这种兽首装饰一改商时期扁平的风格慢慢的变偏圆润也是西周时期的特点。

龙爵 西周早期 上海博物馆

1959年从上海冶炼厂抢救回来,很独特,现在传世的一共有两件。

看一下纹饰的拓片,上面的龙,是鎜内侧的铭文,此爵也因此得名。尽管龙爵的纹饰整体算是一个异类,但是细看起来仍旧属于鼎盛期青铜器的元素,雷纹加龙纹。

到了西周中期,周人对青铜器有了自己的裂解,青铜器进入转变期,殷墟期青铜器纹饰的几乎所有元素都被放弃。新的波曲纹,窃曲纹,重环纹,垂鳞纹等纹饰登上历史舞台。

但青铜爵没有等到这一天。

随着周礼的逐渐完备,鼎簋成为西周青铜器的绝对主角,周代青铜器以食器为主,商代所重视的各类酒器有很大一部分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被淘汰,爵不幸包含其中。

不过。

伯公父勺(爵) 西周晚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西周晚期出现了这样一种酒器,自铭为“金爵”,过去都尊重自铭称为爵,近年来又根据外形重新改名为勺。

还有青铜角

还有一种流行于商末周初,类似爵但没有流的酒器,被称为角。《仪礼·特牲馈食礼》记载:“二爵二觚四觯一角一散(斝)”,也就是角并不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而是与爵配套的一种青铜酒器。

上海博物馆有一件夏代的管流爵过去的名字叫管流角,近年重新改名为爵。究其根本是它的口沿和管状流是两部分,毕竟前面说了,现在的定义是商末周初才存在爵,这件管流爵是夏代的,还定为角会有些勉强。

管流爵(角) 夏代 上海博物馆

铜角 商代晚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

父乙铜角 西周 河南博物院

我最喜欢的青铜器之一,乌黑亮丽,体量巨大(29公分高),气势磅礴,纹饰精美。它一共两件,出土于河南信阳,一件留在信阳博物馆,另一件入藏河南博物院,也就是这一件。鎜下面那条足出土时已缺,现在看到的是修复的。

父丁角盖 商 旅顺博物馆

角本来就不多,有盖的更少,有没盖的,自然也有没身子的。旅顺博物馆专门展出这件角盖也能理解,角的盖子都特别有气势。

那么,角有盖,爵就没有盖了吗?

也有,大概百分之一的爵有盖。

牛头爵 商 平原博物馆 图片来源于官网

不但有一个头的,还有两个头的。

长佳壶爵 商晚期 耶鲁大学美术馆 图片来源于官网

爵到底是干嘛的?

我们对爵的认知持续了一千年,也就误解了一千年。宋代有金石学以来,对爵的定义即为饮酒器。加上近年来电视剧先秦古装剧几乎人手一个爵喝酒,爵是饮酒器的认知就越来越深入人心。现在仍旧有很多博物馆对爵的标注是饮酒器。

我们回过头去看看美人爵。

这么长的流,往嘴里怼不难受吗?实际上,我们在考古发现中有不少的杯子,有青铜,也有陶器,古人可以和我们的审美有区别,但是我们该相信人的本能不会给自己找不自在。

斜角云纹觚(杯) 商代中期 上海博物馆

二夔共目纹灰陶杯 商早期 河南博物院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先生提出了一种观点,我认为是目前对爵的用途最合理的解释。

大概有十分之一的爵底部有灼烧的痕迹,有人认为爵是温酒器,拿来喝温酒。我们古代喝温酒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流行五石散,五石散有毒性,服用后要喝温酒,不然人受不了。唐代温酒成为一种全社会的习惯。魏晋以前的古人喝的都是凉酒,自然也没有温的必要,并且爵是金属的,加热了不烫嘴吗?

五石散 西汉 南越王墓博物馆

《说文解字》记载:“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

鬯(chàng)酒是用黑黍子(小米)或者郁金酿造的酒,用于敬神,与之相对,人喝的酒叫醴酒(lǐ),我们的礼(禮)字就是从醴酒演变而来。爵装鬯酒,目的只有一个——祭祀。

神不饮食,燃烧爵,爵中的酒便会蒸发,郁金香的香味会在空中飘散,达到跟神灵沟通的作用。这是祭天。

祭天完毕以后,会把爵中剩余的酒倒在地上。经过铺在地上的白旄草过滤渗入泥土,以飨鬼神,这是祭地。

这个把酒往地上倒的行为,我们今天都不陌生,祭祖或者电视里也常有,叫做祼(guàn)礼。想像一下爵的流这个形状,是不是特别适合做倾倒的动作。

最近几年,对于爵的讨论慢慢的变多,大博物馆诸如国家博物馆等已经把定义改成酒器。这是一件积极的事情,虽然我们对爵的用法可能永远都无法最终确定,但这种改变也说明博物馆的严谨。

柱是干嘛用的?

关于柱的说法有几十种,现在比较受认可的一种说法是用来挂滤网,也许是白旄草,起到过滤的作用,我们今天的蒸馏白酒技术到元朝才从阿拉伯引入国内。以前的酿造酒渣子比较多,喝之前需要过滤。明人写宋朝的《水浒传》武松三碗不过岗仍旧说店家“满满筛一碗酒来”。结合前面祭祀天地神的说法,对待神灵,自然需要给纯净的酒,需要过滤。

柱普遍存在于爵和斝上,一般都是双柱,不过也有一柱爵。

兽面纹一柱爵 商早期 河南博物院

不过柱也不是必须的,比如上面的牛头爵,有盖子,自然就没有放柱的空间。还有故宫博物院藏的西周索諆爵也没有爵,依旧迷人。

索諆爵 西周 故宫博物院

我们下期见。

本文所有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为本人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