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传统风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21 05:45:33  阅读:712 作者:责任编辑NO。石雅莉0321

阴历十二月叫腊月。“腊者,猎也,言田获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故腊月在古代归于“祭祀之月”,有许多传统风俗撒播至今。今日就让咱们一块儿来看看那些年味浓郁的风俗吧。

腊月初八

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也是释教隆重的节日之一,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

腊八节有喝“腊八粥”的风俗。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我们饭”等,是由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熬制而成。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

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传统民间祭灶的日子。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是厨房之神,也是玉皇大帝差遣到人世调查一家善恶之职的官。我国民间传说十二月二十三(清朝曾经是腊月二十四)便是灶神脱离人世,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一家人这一年来所作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意图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上地利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一般家家户户贴的灶君年画,都会有两句对联,“上天言功德,下界保平安”。

因而,祭灶神标志着请求降福免灾的意思。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典礼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从头贴一张新的神。

腊月二十四

扫房子

古代把新年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公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典礼。后来逐步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是我国公民素有的传统习气。北方称“扫房”,南边叫“掸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年代就有新年扫尘的风俗。按传统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寓意,其意图是要把全部“穷运”、“倒霉”通通扫出门。这一风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希望和辞旧迎新的请求。

腊月二十五

磨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豆腐,相传为汉朝淮南王刘安创造,将大豆制成豆浆,豆浆在热与凝结剂的一起效果下凝结成含有很多水分的凝胶体,即成豆腐。传统豆腐有南北豆腐之分,还在于制造的时分增加的凝结剂的不同。

南豆腐用石膏点制,因凝结的豆腐花含水量较高而质地细嫩,水分含量在90%左右;北豆腐多用卤水或酸浆点制,凝结的豆腐花含水量较少,质地较南豆腐老,水分含量在85%左右,可是因为含水量更少,故而豆腐味更浓,质地更韧,也较简单烹饪。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吃豆腐,“腐”同“福”,所以有“接福”的意思。今日这一风俗不常见,但人们贴窗花、贴倒福,也是承继了接福之意。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