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或许正在发生一场类似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的变革。随着新能源智能汽车产品经过2018年交付元年,到2019年市场逐渐铺开,智能汽车也如当年的移动互联网一样,迎来了第一批从传统汽车时代前来探索的“新移民”。
智能汽车新大陆的什么因素最吸引“新移民”?第一年使用智能汽车的感受如何?南都科创工作室就此从2019年智能汽车市场情况入手,分析智能汽车2020年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
新移民说:
智能汽车之“新”在于智能体验
南都科创记者正常采访多位新能源智能汽车车主均表示,智能汽车与传统汽车的驾驶体验有着本质不同,其中智能化功能是最具区别度的部分。在有13年驾龄的新能源智能汽车车主“大包子狸”看来,新能源车的智能系统刷新了他对汽车的认识,“把驾驶员从驾驶交通工具的疲倦进化到享受每日通勤的乐趣。”成都车主“愤怒的菜市场”则认为,智能功能使得智能汽车远超出人们对于汽车的理解,应该跳出对传统汽车的固定思维来看待智能汽车的发展。
小鹏汽车车主“大包子狸”
不过,对于当前智能汽车智能化的程度,不同车主有着不同的认识。有车主认为,经过2019年一年车企对智能系统的多次迭代更新,目前大多数常用智能功能均已实现,已经可以给智能汽车智能化功能打出7分。也有车主认为,目前所谓智能汽车的智能功能距离自己心目中的智能还有很大差距。“愤怒的菜市场”就认为,目前智能汽车在对于路况的实时识别能力和与车主的交互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南都科创记者通过体验智能汽车驾驶发现,目前智能汽车的智能功能可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车辆硬件有关的操作性功能,如无人驾驶、自动泊车、开关窗、调整空调等;另一类则与车辆硬件无关,如上车问候、汇报交通状况、提醒车保到期等软性功能,这些功能更具人性化、交互性与非必要等特点。
智能汽车车载操作系统
面对这两类功能,车主的使用感受也有所差异。有车主表示,自己主要使用操作性的智能功能,而对非必要功能兴趣不大,有时还会觉得车辆的语音唤醒方式在朋友面前“会显得很尬”,或者在车内人多环境嘈杂时难以准确理解内容。
也有车主表示很喜欢非必要功能,尤其是其中的主动提醒和关怀问候等功能,让人觉得车辆的智能化不仅局限于被动地执行指令,而且能主动给车主提供帮助。
车主对智能功能的反馈
综合来看,智能车主对于两类智能功能的需求相应不一样。对于“硬功能”,车主往往要求反应快、可靠、方便使用、能够尽量多地覆盖使用场景需求,例如东莞车主珈源就表示,希望车载系统能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升级,加入自动雨刮功能来方便雨天开车。
而对于“软功能”,车主的需求则并不明确,他们将要求抛给车企开发者,希望智能系统能够主动知道车主想要什么,并主动执行服务。珈源表示,目前自己对于非必要功能的使用比例不高,最常用的只有询问路况天气等,他觉得这些功能目前还比较受限,他期待未来车载语音助手能搜索任何想知道的内容、能够达到对答入流的级别,还有一个模糊的要求——“能够逗在副驾的人开心。”
而当使用时间逐渐累积,智能汽车“新移民”正在形成新的驾驶习惯。“智能电车圈车主最常见的一句话是‘回不去了。’”珈源说,当他回到传统汽车上时,面对一堆实体按键会感到无所适从,也会经常习惯性地发出语音指令却没有响应,引起小尴尬。
2019:
市场不易,车载智能系统成竞争重点
跳出“新移民”视角,从智能汽车这片新大陆来看,2019年智能汽车市场环境却并非“风调雨顺”,作为国内智能汽车主力的“造车新势力”车企,在2019年不断遇到各种难题。其中最直观的体现是,年初不同新势力定下的年度销售目标大多都没有实现。
1月,多家造车新势力公布了2019年销售成绩,其中蔚来共交付新车20565辆,是新势力中唯一一家销量超过2万的车企,但其2019年定下的销量目标为4-5万辆,完成度不足50%。事实上,综合2019年披露销量排名前五的造车新势力来看,没有一家实际销量达到目标销量的一半。
综合市场分析认为,2019年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对新能源汽车和造车新势力销量造成了一定影响,且这种影响明显超出新势力车企预期,这也从某种程度体现出目前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价格敏感仍然较高。资深汽车分析师任万付近日在接受财经网采访时表示,造车新势力目前最大的短板在于品牌力不足和渠道不足。中汽中心则认为,造车新势力未能达成销量目标是因为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新势力车企难显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2019年新势力车企不约而同地将重点聚焦在竞争优势的打造上,而车载智能化系统的打造也成为竞争重点之一。智能泊车、辅助驾驶等智能功能不仅纷纷成为新势力车企的宣传热点,且各家均以高频次持续进行系统升级:小鹏汽车从发布至今已进行了8次在线升级,新增了超过50项新功能,优化了超过1900项功能。
有业内人士对南都科创记者表示,由于汽车行业与手机不同,软件系统升级也需要经过汽车领域的标准测试,因此2019年各家新势力车企的系统升级频次几乎已达到最高,说明了各家车企对于打造智能化竞争力的重视程度。
与此同时,通用系统开发商与传统车企在汽车“新四化”上的发力,也给造车新势力带来了不小压力。如华为在去年5月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部门,年底新宝骏就发布了首款搭载HUAWEI HiCar的智能车型,借助华为的系统,该车型能轻松实现视频通话、手势交互、安卓应用生态共享等功能。如果传统车企+科技公司的组合能够带来高水平的智能化汽车,势必也将对造车新势力带来冲击。
多方压力之下,加大智能化研发投入成为造车新势力的必然选择。根据全球汽车专利数据库发布的2019年国内主要汽车企业集团专利公开发明专利占比排名,前十企业中有多个造车新势力身影,且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排在第一位。
2019年国内主要车企公开专利发明专利占比
2020:
智能化将深入精细化运营,开发面临更多挑战
在2019年客户的真实需求与市场环境的双重作用下,2020年汽车的智能化之路将如何走,成为造车新势力车企与关注智能汽车消费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根据小鹏汽车1月公开发布的“2019年出行手账”中的智能化数据,2019年小鹏汽车自动泊车触发了44万次,平均每天1214次;驾驶员状态检测系统进行了60余万次疲劳预警和70余万次分身预警;年内汽车系统升级共8次,新增56项功能,进行了1907项优化,汽车系统升级率为97.5%。在智能互动方面,其中控屏上的导航、音乐等核心应用的每日客户使用率超过90%;智能语音助手小P被客户主动唤醒了超过900万次。
小鹏汽车年度智能账单
结合其他造车新势力公布的年度数据能够准确的看出,与销量、行驶里程数等传统汽车的明确指标不同,对于智能化数据目前造车新势力的呈现方式各异,表现出目前在智能化建设打造上各家均处在探索阶段,以差异化发展为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方向和衡量标准。
但是,各造车新势力将智能化作为竞争优势进行重点打造的方向是相同的。1月10日,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就在2020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再次表示,“智能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企业品牌向上非常好的一个机会”,并表示智能化是蔚来汽车很重要的一个产品竞争力。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也在2020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新能源汽车要真正变成强者,一定是智能电动汽车。他认为智能代表软件,智能代表数据,这才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何小鹏认为,今天包括很大的造车企业、新的造车企业都在智能上发力,这在未来五年会形成巨大的变化。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
2019年智能汽车智能化主要完成了哪些部分,2020年又有哪些趋势?就此,南都科创记者正常采访了小鹏汽车智能化功能一线产品经理,他和记者说,2019年智能化功能主要打造和完善了基础功能部分,使用户首先在基础驾驶操作上体验到与传统汽车完全不一样的智能化功能,例如智能泊车、语音控制导航、空调音响等。
而接下来,智能化将深入精细化运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主动为车主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目前小鹏汽车在智能功能中开发了车险到期提醒功能,临近到期车载智能系统会主动提醒车主并规划最近的车险地点。二是根据场景为车主增加交互体验,例如在1月小鹏汽车向用户推送了2019年车辆使用报告,而在即将到来的春节中,小鹏汽车上车问候语将更换为“新年彩蛋”的方式,并首创在车机大屏上与车主进行“中国人才懂”的彩蛋互动。
小鹏汽车智能产品与用户运营线副总裁纪宇认为,从功能汽车到智能汽车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汽车联网阶段,类似于手机开始有了网络功能;第二阶段是车机智能化阶段,通过车载大屏把手机功能原封不动进行移植,类似于伪智能手机;第三阶段则是汽车智能化阶段,需要根据车的使用场景,创造汽车独有的智能化体验,类似于iPhone发布后的智能手机时代。而目前,智能汽车发展正处在第三阶段的早期。这也是怎么回事2019年各家智能汽车厂商都对车载智能系统进行了高频次的迭代更新。
车主对车载系统升级的评论
进入2020年,智能化的深入开发将面临更多挑战。对于汽车智能化研发的难点纪宇认为,主要在于涉及到的各种传感器、控制单元太多,整个系统的复杂性相应大很多;另外汽车科技的一些基础建设,也还在从功能性需求向智能性需求转变的过程中。当汽车智能化研发逐渐深入,这些难题和挑战将慢慢的变多。
而对于用户来说,智能化研发的逐渐深入也将带来各方面的改变。纪宇表示,预计2020年会稍微降低更新的频度,预计会降至一年4次左右,核心的考量同样也是经过一年的快速迭代智能功能覆盖面已较广,接下来要做的是更加深入和精细化体验的打磨。“新移民”车主在2019年习惯的高频次更新可能在2020年将有所放缓。如何让用户接受这种频次变化,或许也将成为2020年车企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南都科创记者综合公开信息分析发现,2020年造车新势力除了各自的智能化发展开发路径,也都在期待外部的技术进程,尤其是5G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5G具备低时延的特性,而这将使无人驾驶更智能、更安全。不过,技术发展本身的不确定性很大,2020年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否满足“送炭”之需,也将成为智能汽车智能化发展的一大挑战。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 徐劲聪 南都实习记者 黄艳欣
编辑:任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