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开掘项目圆满完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16 17:55:34  阅读:3706 作者:责任编辑NO。卢泓钢0469

“南海Ⅰ号”淹没地处广东中部通往西部海上交通的主航道上,也是古代我国通往西方国际的“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好的水下遗存,其蕴藏的信息总量极为巨大。显示出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已涉及到海外交易系统傍边,再现了南宋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其发现及开掘打捞作业前后历经近三十年,也是我国水下文明遗产维护展开的一个缩影,见证了我国从无到有,再到老练强大的水下考古学科范畴的展开进程。

“南海Ⅰ号”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台山、阳江接壤海域,其船体较好地被海泥封存,船载货品非常丰厚,发现时即出水很多精巧瓷器和金银器等遗物。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结构又完好的水下遗存,在相关的文物、船体、社会关系、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蕴藏的极其丰厚的古代信息,关于展开我国古代造船技能、海外航运、对外交易中的物质文明沟通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触摸磕碰研讨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含义。因此,国家先后安排展开过屡次水下搜索、物理勘探、水下考古查询与开掘等作业。2007年在屡次水下考古作业基础上,咱们以空前的全体打捞办法,完结钢沉箱静压下沉和水下穿梁后把5500吨的钢沉箱包裹的“南海I号”古沉船及其船货全体起吊出水,最终选用气囊拉移的办法平稳移入专门为之制作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

▲“南海I号”全体打捞出水

但是,全体打捞后沉船保存环境的不断改动及沉箱结构资料的力学性能和承重才能受严重威胁等原因,迫使咱们必定要赶快进行考古开掘及相关维护。经多方尽力,2012年即开端安排场馆改造,建造开掘渠道,架起机械运载天车,引进现代化车间工程办理运作系统,架起光源安稳可控的平行光源灯阵,选用最先进准确的测绘技能和各种印象、三维模型等数据收集形式,建造了配套现场考古开掘的文物维护实验室等,建成国际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考古实验室。2013年年度,“南海I号”维护开掘作业全面发动。

▲沉船埋藏堆积剖面图

2014年已完结沉船本体及船货以上的堆积整理,其间:第1层为2007年全体打捞沉船作业期间灌沙构成的回填黄沙土层,遍及全沉箱,不同区域厚度不同。第2、3层为沉船淹没后的晚期黄褐和灰黑色黏质海泥天然淤积,第2层以下开端露出沉船凝聚物较高区域的上外表。第4层为前期海泥淤积层,首要为沉船淹没进程中及之后被扰动而构成的海泥淤积,该层出土很多被打乱的残碎瓷片、碎木块、凝聚物残块等。其间,4a层为晚期散落漂移原位的很多瓷片层,4b层为散落的铁钉、铁锅、瓷片、木块及很多海生物分泌物和残骸腐朽钙化凝聚而成,其下的灰褐色黏质淤泥搀杂散木和瓷片、细微海贝层为4c层。第4层以下已露出的船货堆积首要为原位保存的突起较高的铁钉铁锅类凝聚物和摆放规整的瓷器及木船体。此间的整理用郊野考古的开掘办法见证了沉船淹没下压,到海水激荡冲击打乱,海生物腐蚀,淤泥埋葬,再到意外发现,水下查询、开掘,到最终打捞的整一个完好的进程,一起也为水下考古沉船考古乃至陆地郊野考古开掘供给了很有含义的比照学习和经历。

▲桅座

▲桅面梁

▲舵孔1

▲舵孔2

铲除上部淤泥和部分凝聚物后,沉船外表概括根本露出,船体结构较为完好,船型扁肥,船艏平头微起翘,两边船舷略弧曲,艏艉部弧收,具有必定的型深,但艏艉部分受损破损,舵楼等上部修建、日用日子物品和舵杆、桅杆等开裂散落,右后部微歪斜下沉。残长约21.91米、最大船宽约9.87米,散布概括面积约179.15平方米。左右两舷侧板为多重板搭接结构,首要为三重板结构,左船舷强力甲板或称舱面甲板结构保存较好,船内各隔舱板也有不同程度露出,已发现14道木质隔舱板,舱壁板上部破损,下部保存较好,已发现13道横向隔舱。隔舱最宽的是艏舱1.93米,最窄的是第十三舱0.83米。在隔舱间还存在以舵、桅为中心左右对称的两道首尾纵向小隔舱和货品隔板。沉船表层舺板绝大多数无存,部分隔舱间保存有舺板痕迹,如第十舱左半部残存一片约2×1.68平方米的疑似舺板。第六舱有保存较好的桅座以及厚重的桅面梁,第十三隔舱与尾舱间的隔舱板中部发现舵孔一处,残存部分呈半月形,较厚重,外孔径0.66米、内孔径0.26-0.36米,两边尾封板为歪斜结构。尾部左右两头发现装载瓷器船货的小舱室各一处,以舵孔为中心呈对称布局,别离间隔舵孔1.5米,全体呈燕尾状结构。从已开掘露出的船体结构判别,该沉船归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是宋代造船史上稀少难得的活标本。

▲2019年船货整理完结再后期处理去掉支护沉箱和船体的钢梁、钢管后的正摄印象

开掘提取的文物种类丰厚,首要有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植物残骸、植物果核等。一起还包含反映埋藏环境与沉船相关的很多海洋生物残骸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留传物。整理发现的金银器、铜环、钱币、锡器、漆木器、朱砂和部分瓷器等散落于各舱室上外表及四周,原有装载方位和办法不明,且数量相对较少的漆木器、金银饰品、锡碗等,是否为交易船货,值得重视。因此,其间既有船货,还有船上的日子用具及旅客所带着的交易用具或随身物品等。船艏至船艉各船舱外表露出的船货主体情况较为明晰,除甲板以上首要装载铁锅和铁钉外,舱室内首要为堆放规整的各类瓷器,部分舱室上部堆放铁锅和铁钉。

▲2019年11月整理的竹笼及鹅( T0301:临003竹笼,T0301:临003-1鹅共4只)

▲金缨络胸佩(T0201:0084)

▲金手镯(T0302:0002)

▲“韩四郎”金叶子 T0201:0054

▲银铤(T0506:0054)

▲铜镜(T0402:0236 )

▲漆盘(T0501:0012)

▲刻花螺壳 (T0501C:0484 )1

▲刻花螺壳 (T0501C:0484 )2

▲刻花螺壳 (T0501C:0484 )3

▲胡人献珠石雕 (T0501:0445)

截止至2019年4月29日,共开掘文物171600件套,其间瓷器约158600件套,金器188件套约2.8公斤,银器198件套约300公斤,铜器196件套(部分为铜钱铜环),铁器13件套,铅锡金属器60件套,竹木漆器98件套,石玉玻璃器26件套,原料不明274件套。别的提取船木139块,标本2931件(木材标本389件、铜钱标本663件约23000枚(还有一大块凝聚物未拆解)、骨骼标本446件,朱砂标本303件、铜环标本123件、果核标本337件、种子标本26件、漆器标本79件、珠子标本403件、杂项标本162件),铁器凝聚物124吨。

▲墨书褐釉执壶 (T0502:0035)1

▲墨书褐釉执壶 (T0502:0035)2

▲木盒套装天平

▲2014年5月整理出来的凝聚物及青层碎瓷片散布

▲2015年末露出的沉船根本概括及各船舱货品

▲青白釉婴戏纹碗(C11c:1925)

▲青白釉印花碟(T0201:0125 )1

▲ 青白釉印花碟(T0201:0125 )2

▲ 青白釉印花碗(T0302:0329)

▲青釉菊瓣碗 (T0502:0519)1

▲青釉菊瓣碗 (T0502:0519)2

▲青釉划花碟(T0102:0008 )1

▲青釉划花碟(T0102:0008 )2

▲青釉划花碗(C14a:1098 )1

▲青釉划花碗(C14a:1098 )2

▲白釉印花仰莲纹军持(T0402:0065)

▲白釉印花罐及内装喇叭口瓶(T0402:0064-0068 )

▲青釉刻花盘(T0501c:0850 )

▲绿釉褐彩长颈瓶 (T0402:0080)

▲绿釉印花碟(T0302:0033)

▲“癸卯”编年青白釉印花双系罐底墨书(C10b:0068)

船内各舱货品种类及装载具有必定的规则,已提取出来的船货根本相貌越来越明晰,且新发现了一批器物类型。船货构成丰厚,瓷器种类、款式、窑口等在本来出水发现基础上愈加充分,简直包括了其时南边首要窑口与瓷器种类,大部分产自江西、福建和浙江,为南宋南边瓷器研讨供给了一大批时代性质清晰的规范器。金银铜锡和漆木器等其他发现也愈加有目共睹,特别以一些器形较为特别的外销瓷器、浓郁异域风格的金饰品和剔犀、剔红漆器等愈加值得讲究。

▲“淳熙元宝”铜钱(C06c:1202)

“南海一号”沉船发现的铜钱中最晚年号为南宋前期孝宗时期(1174-1189)的“淳熙元宝”款,而金页和银铤铭文都与国内出土的南宋时期同类钱银共同,瓷器中的景德镇窑青白釉婴戏纹碗与江西出土南宋嘉泰元年(1201)“青白釉孩儿戏水纹碗” 南宋中期编年瓷相同 ,福建晋江磁灶窑酱黑釉和绿釉器物的大部分为土尾庵、蜘蛛山等窑址的南宋晚期产品 ,部分器物也与南宋晚期的“华光礁Ⅰ号”等沉船出水品相共同,据此估测该沉船应属南宋中晚期。其后又发现一件德化瓷罐上有“癸卯”年墨书,南宋淳熙癸卯年为1183年,可估测该沉船启航时代应在此刻。恰又与福建“九日山”1183年石刻遥遥相对,其间相关有待讲究。

十世纪今后跟着科技的前进,中外沟通已极为频频,海上丝路开端进入极盛时期,不同文明间的沟通交融使得在我国南部构成了持续展开的南海海洋文明,由其建构的南海海洋文明圈成为联络东西方的桥梁和窗口。“南海Ⅰ号”淹没地处广东中部通往西部海上交通的主航道上,也是古代我国通往西方国际的“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好的水下遗存,其蕴藏的信息总量极为巨大。很多的交易瓷器是为习惯不同市场需求的外销种类,而不同文明的审美、器型、工艺等也对我国瓷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铁器、铜器、丝绸等手工艺制品以及日常日子用品业已成为输出的首要货品;很多金、银、铜币的呈现,显示出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已涉及到海外交易系统傍边,再现了南宋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其发现及开掘打捞作业前后历经近三十年,也是我国水下文明遗产维护展开的一个缩影,见证了我国从无到有,再到老练强大的水下考古学科范畴的展开进程。

(“南海I号”考古队)

修改:韩旭川

审阅:贾发达

转载请在夺目方位注明来历及作者 侵权必究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