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健身房仍是体检中心,都有体脂测验这一项。不少商家也瞄准咱们对健康的渴求,推出了能够丈量体脂率的仪器。问题是,这些仪器靠谱吗?更进一步说,关于体脂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图自cdp
误区一:体脂率越低越好
过错。
所谓体脂率,便是体内脂肪的分量与全身分量的比值。
抱负状况下,每天的能量摄入与能量耗费应该大致均衡。假如摄入的能量过多或许耗费的能量过少,便会发作“盈利”,被身体转换为脂肪存储起来。
有些朋友一听到“脂肪”就摇头,其实大可不必。脂肪是人体必需的安排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天冷的时分保持体温,在运动的时分削减安排冲突,在饥饿的时分供给能量,以及排泄激素,保持正常的生理代谢。
脂肪并非铁板一块。一般来说,剩余的能量首要会被送到皮下,变成皮下脂肪。皮下脂肪尽管看着不太美观,可是对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过,皮下的当地有限,假如当地不够用,身体便会把能量送到内脏之间,转化为内脏脂肪。内脏脂肪对健康的影响十分大,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背面推手。
图自unsplash
内脏脂肪堆积,会发作显着的体型改动。整个人看着跟颗梨子似的,医师们称之为腹型肥壮。
那么,怎样清楚自己的内脏间有没有脂肪堆积呢?
依照美国运动理事会(ACE)的主张,男性体脂率小于25%就算正常,女人要特别一点,如前所说,脂肪能够排泄激素,关于保持正常的生理周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女人体脂率的正常范围在25%到31%之间。
此外,体脂率会跟着年纪发作显着的改变,大致来说,年纪越大、体脂率越高。一定要经过你自己的状况,合理判别,不要盲目寻求低体脂率。
体脂率与年纪的联系 图自CDC
误区二:体脂仪的丈量成果是精确的
要看状况。
丈量体脂率的办法许多。比方双能X线吸收(DEXA)、水中称重。前者利用了X射线的特色,方针物的密度越大、X射线的衰减越凶猛,评价脂肪的散布;后者利用了浮力原理,质量相同的状况下,脂肪的密度比肌肉、骨骼小,因而体积更大、遭到的浮力更大。这两个计划都十分精确,只可惜仪器贵重、操作费事。
现在最常见的测验办法是生物电阻法(BIA)。肌肉安排的含水量比较高,因而电阻小,脂肪安排则相反,含水少、电阻大。因而,只需找到电阻与体脂率的联系,再往受试者身上施加一点电流,丈量其电阻的巨细,就能预算出体脂率。
常见的体脂仪,往往有几个十分闪亮的圆钮,那便是电极。
电阻丈量法的长处是简略易操作、仪器廉价,百来块钱就能买一台。缺陷相同显着——首要,需求提早建立好电阻与体脂率的联系,依照我国疾病防备操控中心的评价,不同数据库、不同算法的差异很大;其次,任何能影响人体电阻的要素,都会影响丈量成果。温度低,电阻会添加;脚面上有水,电阻会下降;喝水、吃饭,会添加体内含水量;跑步时出汗,又会下降体内的含水量……
所以,常见体脂仪的丈量成果只能作为参阅,最好操控丈量条件,比方,每次都在吃饭前进行丈量。
有没有更简便易行的计划呢?
有。
榜首,可经过体重指数与腰围进行评价。体重指数的核算分外的简略,先称量体重,单位用公斤,接着丈量身高,核算其平方,单位用米,前者除以后者即可,正常范围在18.5到25之间。腰围则更简略,男性小于85厘米、女人小于80厘米归于正常。两个都正常,就没什么好忧虑的。
第二,最近几年,有学者提出了相对脂肪量(RFM)的概念,用身高、腰围预算体脂率,核算成果与DEXA的丈量成果存在很好的对应联系。
RFM核算公式 图自pubmed
误区三:只需吃了XX食物或药物就能快速下降体脂
肯定不能测验。
下降体脂的总原则是改进生活办法。
吃的方面,既要充沛,又要多元。每天的能量摄入主张仍是不要少于1600大卡,否则会影响健康;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红肉、米饭——假如真的很想吃米饭,能够在蒸熟之后冷冻。研讨显现,冷冻往后的米饭,抗性淀粉添加,饱腹感更强。
图自unsplash
运动方面,从自己了解的运动办法下手,缓慢添加运动量。有传言说,有必要运动多少分钟以上才干耗费脂肪,事实上并非如此。不要盲目求多,以免身体吃不消;也别小看日常运动的作用,每天箭步走半个小时,都对健康很有优点。
假如两方面都做得不错,体重却迟迟没有下降,乃至影响健康,能够找专业医师求助,运用一些药物或许经过手术改进体重。
一定要记住:不存在能快速削减脂肪的食物,不存在能快速削减脂肪的药物。
事实上,每一种医治肥壮的办法都有严厉的适用范围,不是想用就能用的,而市面上撒播的快速减肥药,要么没作用,要么含有违禁品,严峻的可能会危及生命。
参阅文献
1. Dehghan, Mahshid, and Anwar T. Merchant. “Is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ccurate for Use in Larg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Nutrition Journal, vol. 7, Sept. 2008, p. 26. PubMed, doi:10.1186/1475-2891-7-26.
2. Goossens, Gijs H. “The metabolic Phenotype in Obesity: Fat Mass, Body Fat Distribution, and Adipose Tissue Function.” Obesity Facts, vol. 10, no. 3, 2017, pp. 207–15. PubMed, doi:10.1159/000471488.
3. Woolcott, Orison O., and Richard N. Bergman. “Relative Fat Mass (RFM) as a New Estimator of Whole-Body Fat Percentage ─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American Adult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ports, vol. 8, no. 1, July 2018, p. 10980. PubMed, doi:10.1038/s41598-018-29362-1.
本文为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
作者:赵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