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鸡仍是先有蛋这个困扰科学家数千年的问题仍是没有答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03 00:54:30  阅读:5184 作者:责任编辑NO。魏云龙0298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一个问题出自于古希腊,这样的一个问题曾经让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都感到困惑。

著名学术权威亚里士多德老爷子是这样说的:

“如果曾有一个最初的人,那他必定是无父无母而降生——这是违背自然的。蛋能孵出鸟,然而鸟类不可能诞生自一枚最初的蛋,不然一定还得有一只最初的鸟去生下这枚蛋。”

亚老爷子的论证基石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存在一种叫做“鸟”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永恒不变的,任何东西要么是鸟,要么不是鸟。以此出发,当然不可能有最初的鸡或者最初的蛋,二者一定是永恒的循环。这种想法,在他死后还维持了将近两千年。

后来达尔文基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物种并不存在什么本质,并不存在抽象永恒分别的“鸡”的概念,所有的生命都连为一体,永不停歇地连续变化。因此,鸡的诞生,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鸡蛋循环之中,一个本来不太像鸡的东西逐渐慢慢的变像鸡,最终在某一个点上按照人类的定义真正成为了鸡,全过程不涉及任何“鸡之所以为鸡的本质”

但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其实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解决,就这样兜兜转转到了现当代。科学家又提出了恐龙中的一支向鸟类演化的论断,将这样的一个问题演变成了“先有恐龙还是先有蛋”,使这样的一个问题看起来更加无解。

因为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命题中,往往思考并不是这样简单,其背后反映的是物种发展与演化的逻辑。

此前,英国华威大学的马克·罗杰教授与大卫教授在进行试验研究时发现,形成鸡蛋硬壳的关键是一种叫做“OC-17”的鸡肉蛋白,这种蛋白的存在贯彻了整个蛋壳的形成过程并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其将碳酸钙转换为构成蛋壳的方解石晶体,没有“OC-17”蛋白,鸡蛋的外表就无法结晶形成蛋壳。

尽管方解石晶体存在于许多骨骼和蛋壳内,但母鸡形成方解石晶体的速度比任何物种都快——每24小时生成6克蛋壳。研究人员们认为,只有有了蛋壳,蛋黄和保护小鸡的液体才有地方住,但是要是没有鸡卵巢里的“OC-17”蛋白,就不可能有鸡蛋。

这使得他们倾向认为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里首先存在的是鸡,或者确切的说是“OC-17”这种鸡肉蛋白。

但是这种说法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认为这种说法忽略了物种演变的影响,从来没有人说这是让蛋壳成型的唯一方式,事实上它不可能是唯一的。完整的OC-17蛋白不会从虚空中跳出来,它一定是从别的蛋白质逐渐演化而来的,其他的蛋白可能效果没这么好,但不至于完全不能用。除此之外,很多爬行类的蛋就是半革质的,一样活得很好。

目前,学术界的两种主流观点分别是“先有蛋,再有鸡”以及“鸡和蛋是同时出现的”

著名物理学家雅基·罗梅罗用量子力学作为自己的论证,在量子物理学中,因果关系并不是直截了当且有直接关联的。

“量子力学的古怪之处意味着事件可能会在没有固定秩序的情况下发生,假设一个人需要乘坐公共汽车然后转乘火车去上班,那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他必须先乘坐公共汽车然后再乘坐火车。但在量子物理学中,事情并非如此。在我们的实验中,这两件事是可以同时发生的,这被称作‘因果非分离’,并且这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到的东西。”

研究人员在实验中使用一种名为“量子开关”的装置观察他们的理论。科研人员表示,在使用该设备时,他们注意到事情的顺序或是光的形状变化取决于偏振。他说,通过测量量子开关输出端的光子偏振,能够证明光的形状变化是没有顺序的。

雅基·罗梅罗博士设置了两个操作算符 A 和 B,使用光量子交换器来控制对光子执行 A 和 B 两种操作的顺序:1. 先做相关操作 A,再做相关操作 B;2. 先做相关操作 B,再做相关操作 A;3. 进行前面两种顺序操作的叠加态,操作算符A、B只能发生在指定的空间内,并且相互独立。

也就是说他们从微观层面试图论证鸡和蛋是同时出现的。但微观层面的现象能适用于宏观层面吗?当初薛定谔将宏观层面现象套用在微观世界可是失败了。

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线发表在《细胞》子刊《当代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成果为解决“先有蛋,后有鸡”提供了一种新的逻辑,只不过此处的“蛋”并不是普通的蛋,鸡也不是狭义的鸡。

现代生物学认为现代动物界包括三十多个动物门类,它们拥有一个距今大约七亿多年的共同祖先,其由多细胞组成,而且细胞有功能分化,它是由更古老的单细胞祖先演化而来。

然而,动物单细胞祖先是何时以及如何演化成多细胞祖先的呢?这样的一个问题一直没有确凿的答案,也一直是科学界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尽管不同的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但至今都还没有确切的结论

而中国科研人员在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一个距今6.1亿年的特异埋藏化石库中找到了一类名叫“笼脊球”的化石。

研究人员采用最先进的超高分辨率同步辐射三维无损成像技术,像医生给患者做CT扫描一样,重构了数百个“笼脊球”标本的立体结构。研究发现它们在一个充满母源营养物质的厚壁囊包中发育,不同标本代表了不同的发育阶段。

殷宗军称,重建的发育序列显示其发育过程非常类似动物的单细胞近亲,但比动物的单细胞近亲更为复杂的是,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有规律的细胞迁移和重组,这些细胞行为和动物原肠胚的细胞迁移重组行为非常类似,表明动物胚胎特有的发育机制在动物化石记录大量出现之前至少4千多万年就已经准备好了。

“笼脊球”化石,a和b是裸露的标本,囊包已丢失,c和d是保存了囊包的标本,e和f是a和b的局部放大,显示细胞结构细节。

笼脊球化石的出现提供了进一步认识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演化的可能。因为笼脊球显现出来的复杂的胚胎发育过程连接了动物的单细胞祖先和动物多细胞祖先之间的鸿沟,通过对这种生物形态的研究观察,他们还原了原始“胚胎发育”的过程。

换言之,笼脊球化石记录了动物从单细胞祖先向多细胞祖先演化的关键一步,这一步为真正有细胞和组织分化的动物的出现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因此,科研人员将笼脊球称为“干群动物”,即比最早的多细胞动物更早的动物。他们都以为,如果把动物比作一只鸡,那么这类化石就相当于记录了这一时期“蛋生鸡”的过程。

“如果我们将动物比喻成一只鸡的话,那么复杂的胚胎发育过程就像是蛋。而笼脊球化石的发现恰恰就表明,孵化出动物这只小鸡的蛋,在6.1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根据现在被主流科学界所接受的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理论,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是生命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后才是遗传,从这个角度而言是先有鸡后有蛋。而如果你定义了鸡,拥有相同遗传性DNA的蛋就到前面了。如此看来,这真是一个哲学问题了。

这样的一个问题估计只有科学家彻底搞懂生命是怎么来的,生命究竟怎么发展,生命最终的归宿这三大问题才会有答案了。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