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张雪松(我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有句老话“腊七腊八,冻死叫化(乞丐)”,今天是腊八,是三九的第七天,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分。
在这数九寒天,能吃上一大碗暖洋洋、香馥馥的腊八粥,关于繁忙一天的人来说,的确是一大美事,更不要说关于古代啼饥号寒的贫民了。
在传统社会中,每当腊八这一天,官办粥场、各大寺庙、善堂祠堂等,都会向贫民施粥。
《礼记·檀弓》有言:“为粥与国之饥者。”
施粥是我国具有悠长前史的传统慈善活动,腊八施粥的确是古代一项重要的“惠民”方针。
腊八施粥的前史渊源很陈旧,前秦时,有“腊祭”,即在岁末用宰杀后的动物祭祀先人神灵。
秦汉时“冬至后三戌曰腊,祭百神”,即冬至今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祭的时刻。
晋代以来,以十二月为腊月,开端呈现“腊八”的说法。腊祭时宰杀的动物许多,祭祀后,这些肉人们一时吃不完,就风干贮藏,留下今后渐渐食用,现在“腊”肠等各种“腊味”的称号,都来源于此。
东晋今后,释教开端在我国盛行,呈现了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天成道(成佛)的传说。
梁武帝之后,规则和尚有必要隔绝酒肉;梁武帝乃至要求国家仪式及民间各种祭祀活动都尽量用素。释迦牟尼是佛祖,祭祀佛祖,天然更不能杀生,寺庙和尚开端在腊八这天熬“七宝五味粥”来敬奉佛祖、施舍世人。
嵩山少林寺发放(不能用‘施’了吧)腊八粥
腊八吃粥、施粥的习俗在我国发生和盛行,是民间腊祭先人与释教的腊八敬佛彼此融合的成果,实际上既是我国传统祭祀习俗影响到释教的一个详细表现,又是释教用素食、敬佛、施舍、慈善等观念改造我国传统祭祀礼俗的一个成果。
从现有史料来看,释教腊八施粥的盛行,是从宋代开端。
释教有慈善普度的传统,我国历代和尚,都活跃投身各种慈善事业,而宋代政府更是很多托付释教寺院担任如修桥补路、水利建设、救助医疗、养老慈幼、公墓公墓等一起福利事业。
释教腊八施粥的盛行,及在民间发生广泛而继续的影响,是与释教活跃参与赈济活动分不开的,虽不乏宗教意义,的确是“为粥与国之饥者”。
清代雍和宫施粥
在传统社会,以寺院为主导的粥场,的确救助了不少大众。
相传“按大清律,粥场施粥,筷子浮起,人头落地”。其时许多粥场施粥,都要求是筷子刺进后能立住的稠粥。
影视剧照:施粥赈灾
腊八施粥,更是困苦大众翘首以待的一次可贵甘旨,腊八粥在民间有如此广泛的影响,也便是情理之中的工作了。
除了汉传释教寺院,藏传释教古刹也加入了腊八施粥的队伍,雍和宫的腊八粥在清代非常有名,仍是清王朝宫殿“指定腊八粥”。
北京雍和宫发放腊八粥。
马三立先生生前有段很有名的相声叫《开粥场》,里边说所施的腊八粥——
“粥果全份,小米儿一斤,黄豆一升,江米半斤,豆角半斤,大麦米半斤,五斤小枣儿,三斤栗子,半斤桃脯,半斤莲子,四两乌豆,四两白豌豆,薏仁米,荔枝肉,梭子葡萄干儿,一样儿二两,青丝、红丝两样儿二两,瓜子仁、榛子仁,一样儿二两,金糕二两,半斤冰糖块儿,三斤黑糖,五斤白糖,玫瑰蜜供一样儿二两,高香一股,顾及带二十三祭灶供一份。”
当然,普通老大众是吃不上这么丰盛的腊八粥了。
清代三朝大学士、工部尚书祁寯藻有《打粥妇》诗:“长椿寺前打粥妇,儿生六月娘十九。官家施粥但计口,有口不管年长幼。儿食娘乳娘食粥,一日两盂免空腹。朝风餐,夕露宿。儿在变,儿亡独,儿病断乳娘泪续。儿且勿死,为娘今天趁一粥,掩怀拭泪不敢哭。”
可见其时老大众的疾苦,也从旁边面表现出腊八施粥的重要性。
时至今天,咱们正常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仅从温饱层面看,施粥现已远没有以往那么重要。
不过近年来,北京、西安、广州、杭州、姑苏、徐州等各大中城市,乃至城镇的许多寺院、药铺等,都康复了腊八施粥的传统,如北京广化寺、灵光寺,河北柏林禅寺、河南少林寺,姑苏寒山寺、西园寺……为广阔民众在冬日里,增加了吉祥的欢乐气氛,一起又宣传了慈善仁慈的传统理念。
释教大乘精力,素以贡献社会福利事业为主旨,我国自古又有爱民的思维传统,在释教与我国民间传统文明彼此融合下构成的腊八施粥习俗,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明内在。
腊八时节粥意浓。各种谷类、豆类,熬制成一碗粥,富含各种养分,又表现了一种谐和的理念,是物与物的百味谐和,更是人与人的谐和同处。
就近寺院讨粥喝为了环保,请最好自带饭盒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