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其他妖精都是一死就玩完,白骨精为何被打死三次?“白骨精”为何打而不死?
在民间语言中,“白骨精”曾是坏女人的代名词,她们尽管有着美丽的表面,内藏的却是蛇蝎心肠。这种意义是源自于古典名著《西游记》。
其实,在《西游记》中,并没有“白骨精”这个词,作者在原著中给予的命名有二,一曰“尸魔”,二曰“白骨夫人”。而将《西游记》中的“尸魔”、“白骨夫人”更名为“白骨精”,是源于现代戏曲。
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60年曾摄制了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电影公映后,“白骨精”之名才被正式叫开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改编自《西游记》的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电影院叙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白骨岭前。在白虎岭白骨洞内,住着一个凶横、奸刁,长于假装的尸魔白骨精。
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上山送斋的村姑、朝山进香的老妪和老翁,全被孙悟空识破,三次棒打妖魔。唐僧肉眼凡胎,误认悟空打死人命,怒将悟空逐回花果山,成果落入白骨精魔爪之中。孙悟空闻得八戒所报,既往不咎,决然重下花果山,智灭群妖,救出唐僧。师徒同心协力重登西行之路。
唐僧师徒西去的求经路上,遭受的妖魔鬼怪很多,那些想占唐僧廉价的妖怪,要么被悟空等人打死,要么被上届神佛招安。被消除的那些妖精,多是只死一次,而只要“白骨夫人”(“尸魔”)却被“打死三次”,她这是有多招恨呢?
其实,作者之所以如此组织“白骨夫人”的命运,是因为她的特别标志。“白骨夫人”本来是一堆骷髅白骨,却能变幻成美艳村姑,以利诱唐僧等人。仔细说来,唐僧与“白骨夫人”接近,并非好色,而是腹中饥饿,不肯放过眼前的美食(“我这青罐里是香米饭,绿瓶里是炒面筋,特来此处无他故,因还誓愿要斋僧”),所以,才拉关系与“她”拉起了家常。
而猪八戒则否则,他看中的却是美色(那八戒见他生得漂亮,白痴就动了凡心,不由得胡说八道,叫道:“女菩萨,往那里去?手里拎着是甚么东西?”)。因此,在他心中的夸姣幻象被打破后,才一而再地在唐僧面前给孙悟空上眼药。
所以,有人说,唐僧是以食起见,八戒是以色动心,皆以食色之性,离不开的是个贪字。“白骨夫人”(“尸魔”)正是吃定了人心中的这个“贪”字,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变幻人形来捉弄唐僧师徒的。好在,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洞察一切,“白骨夫人”的诡计才没能达到目的。
人们关于美色之贪,是与生俱来的,人们还美其名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人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白骨夫人”。而《西游记》的作者却能透过现象看实质:“肉眼视之则月貌花容,而道眼观之则骷髅白骨。”
眼前分明是月貌花容,顷刻间就化为骷髅白骨。佳人与白骨,仅仅一念之隔。劝人间痴男,骷髅白骨不行入神;劝人间美妇,月貌花容不行恃。可是,这样的道理说说简单,做起来却难,所以,在作者笔下,“白骨夫人”被孙悟空“痛削”了三次才完全玩完。
近些年来,“白骨精”又有了别的一种全新的解说——白骨精成了白领、主干、精英的代名词,专指那些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层次的“三高女人”。作为职场的半边天,她们有姿色、有常识、有本钱,具有涵养,具有涵养,懂得保养,浑身发出性感气韵。
看来,“白骨精”端的是打而不死的坚强存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