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同窗陈师曾我国现代美术第一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27 14:14:06  阅读:6986 作者:责任编辑NO。魏云龙0298

我国现代美术榜首人:他是鲁迅的同窗,齐白石的伯乐,弘一法师的至交

他坚决保卫文人画传统,

畅通领悟西法,初次将平民百姓的

日常日子引进国画,

将愤然的活力投注到颓丧的传统绘画,

绘出了惊扰画坛的现代习俗画。

他在我国近代绘画史上

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被梁启超称为

“我国现代美术榜首人”!

他便是

一代宗师吴昌硕的弟子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兄长,

鲁迅的同窗,齐白石的伯乐,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生死之交

民国画坛最富声望的风云人物

——陈师曾

大文豪鲁迅的同窗

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要说陈师曾与大文豪鲁迅有什么友谊,就不得不聊聊这两个大男人肯定非同一般的“联络”了!

1876年3月12日,著名诗人陈三立的儿子陈师曾出生了。陈家是官宦之家,家里又是翰墨飘香,在耳读目染中,师曾6岁就开端拿笔学作画,并且画功也不赖。

1898年,23岁的陈师曾考入江南陆师书院附设的矿务铁路书院,年仅18岁的鲁迅其时也获得了去江南水师书院轮机班学习的时机。

不过,那时“倔脾气”的鲁迅很不喜欢书院总办俞明震,就连俞的亲属陈师曾也跟着无辜“躺枪”了。鲁迅的爱理不理的与成心的坚持间隔,就让这段友谊足足“迟到”几年了!

1902年,师曾偕弟陈寅恪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攻博物学,巧的是,这对命中注定的朋友又撞见了,那时师曾与鲁迅同室而寝,同是异乡人的情愫,让他俩的友谊也渐渐滋了芽。

鲁迅在东京筹办《重生》杂志,师曾是活跃的支撑者和赞助者。归国后两人一起同事于教育部,友谊甚厚,对新知识、新思想的寻求是他们终身友谊的根底。

陈师曾 花卉

要说起他俩人到底有多密切,无妨让咱们一起在这位大文豪的日记里一探终究:

6月14日,“师曾遗小铜印一枚,文曰‘周’。”

6月19日,“往留黎厂买《孟广宗碑》一枚,北齐至后唐造象十二种十四枚,共值四元。”

6月21日,“赠陈师曾《会稽故书杂集》一册。”

7月4日,往琉璃厂买“《杨孟文石门颂》一枚,阙额,银二元;又《北齐等慈寺残碑》及杂造象等七枚,四元;又《北魏石渠造象》等十一种十五枚”。

8月7日,“师曾为代买寿山印章三方,共直五元,季上分去一块。”

8月11日,“师曾为二弟刻名印一,放专文,酬二元。”

8月12日,敦古谊送造象拓原本,买三种五枚,二元三角。

8月14日,陈师曾代购寿石印章三块,直四元五角。

……

从日记里,就可以精确的看出,这两大男人可谓天天“腻歪”在一起,他们一起逛商场,一起收买古籍,满世界找金石拓片……他们关于彼此而言,真是百年难遇的至交!

君子之交,和而不同。陈师曾是世纪初文人画的鼓吹者,显着与鲁迅支撑的新文明运动热潮各走各路。

可咱们从陈师曾向鲁迅赠画多幅,为之刻印多枚,并请鲁迅鉴赏他的书画著作,而鲁迅保藏的我国现代国画家的著作也以陈师曾的为最多等等史实铁证看来,鲁迅毫无疑问又非常赏识陈师曾的画。

或许正是由于陈师曾,在传统绘画里融入的那点贩子风情与对传统绘画的那份执着的坚持与喜欢,让鲁迅对绘画终有了大的改观。

鲁迅弟弟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曾讲过这样一个风趣儿的段子:

年轻时,陈师曾和鲁迅同在北京教育部任职,常常邀请二三友人到绒线胡同西口的清真饭店去吃牛肉面,从东铁匠胡同斜穿马路曩昔,路程没多远。

一次,正好有成婚仪仗通过,陈师曾甩开咱们,单独跟着花轿,一路跟一路看,简直与执事相撞。鲁迅伙同他人开口便讥讽他,说师曾心不老,看新娘子入迷了,陈师曾并不辩解。

过后,咱们看到陈师曾画的《北京习俗图》,图中有吹鼓手、打执事。鲁迅等人这才理解他追花轿的意图。

从鲁陈的这段君子之交中,咱们能看到的是:实在的至交,并不是连同对方的全部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们之间肯定会有彼此的讥讽玩笑、彼此的不好与不合,但关于人格魅力这块儿有必要是彼此招引的。

鲁迅与陈师曾兴趣相投,虽在对待我国民间传统文明的情绪上曾有不同,但这段往来,却也给了鲁迅去沉着地了解传统绘画发明了或许。

曾一度对传统我国画点评不高的鲁迅,却沉下了心,从师曾身上得到了关于绘画、雕琢、印制等诸种技能及相关原料的更深切的知道,有必要得说,这便是友谊的力量了!

陈师曾作 芙蓉花开 1921年

画坛巨头齐白石眼中的伯乐

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齐白石是怎样成名的?那位选拔他的人是谁?信任大部分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徐悲鸿。但事实上,齐白石此前早就成了名,并且那时选拔他的不是徐悲鸿,而是陈师曾。

在陈师曾终身的往来中,他与齐白石的根由最是为人称道,可以说,齐白石的成名与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师曾的协助与选拔。

陈师曾的坦荡诚实与齐白石的不耻下问曾为艺坛留下一段美谈!白石老头将自己与陈师曾的结交,视为“终身可留念的事”,他曾说“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可见关于这位伯乐,齐白石不胜感激。

齐白石从湖南初到北京,北漂的日子全凭以卖画刻印为生,那时虽然齐白石艺术功力深沉,著作体裁丰厚,但在泥古不化的北京画坛,却不为时人所重,没到后来,人人争相疯抢的境地。画店收他的著作,价格低廉,还要卖了才干给钱。即便这样,也无人问津,有时只能靠摆地摊出售自己的著作,日子过得非常困顿。

一次,陈师曾在琉璃厂南纸店意外瞧见了齐白石的刻印,便特意找到齐白石的住处访寻,与其讨论艺术并提出中肯的定见,一起鼓动齐白石自创风格,不用求媚于尘俗。

一番言语使窘境中的齐白石得到很大的鼓动,所以下决心衰年变法,自创了红花墨叶的现代国画一派。

关于师曾是怎么选拔齐白石的,还有一则风趣的故事:

1922年春天,陈师曾受邀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中日联合绘画博览会。他特意带去了老友齐白石画的几幅花卉山水,展出并出售。陈师曾考虑到吴昌硕的画在日本已享有盛誉,简直众所周知,而齐白石的绘画艺术正需要大力宣传,就成心把齐白石的画价标得比吴昌硕还高,以显现齐白石水平之高。

日自己大为吃惊,虽然他们共同以为齐白石的画很好,但价格太高,正犹疑入不入手,忽然有人打听到在国内齐白石的画现在卖不上高价,所以纷繁派人到我国来收买。

陈师曾闻讯后,立刻急电北京各画店将齐白石的画价进步20倍。当日自己赶到北京时,才发现价格与东京相差不多,这个信息反馈到中日联合博览会后,当即掀起了抢购齐白石著作的狂潮,陈师曾画作出售一空。从此,齐白石的名声大噪,常有外国人到北京、到琉璃厂问询、寻购其画作。

不久,陈师曾逝世,面临终身的伯乐与挚友的脱离,齐白石倍觉伤感、肝肠寸断,诗曰:

“哭君归去太匆忙,朋友寥寥心益伤。安得故人今天在,尊前拔剑杀齐璜。”

——《见陈师曾画,题句哭之》

白石老人回想那段韶光时曾说:“我的卖画生计,一天比一天昌盛起来。这都是师曾选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久忘不了他的。”心中天然也是装着满满的谢意。

终身难会一知音,齐白石遇见了师曾,不再迷路与绝望,这是终身的幸事;师曾遇见了白石,没让一代大师沉没尘俗,这便是终身的欣喜了!

陈师曾 红梅

弘一法师的生死之交

玩具引发的一段美谈

1906年,近代著名画家、皈依佛门后称弘一大师的李叔同与陈师曾结识于日本。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彼此讨论对诗词、绘画、书法、篆刻的知道与见地,成为生死之交。

两人回国之后仍多联络。1911年李叔同曾为陈师曾作小传,陈师曾也为李叔同刻印数方。

“师曾画荷花,昔藏余家。癸丑之秋,以贻听泉先生同学。今再展玩,为缀小词。时余将入山坐禅,慧业如此,以美荷花,亦所以自劭也。丙辰寒露。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果慧业。”

——《题陈师曾荷花小幅》李叔同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落发为僧将十多种民间工艺品赠给知交陈师曾留作留念,这些儿童玩物都是中、日两国的民间艺术品,有泥马、竹龙、广东泥鸭、无锡大阿福(泥娃娃)、布老虎、日本的泥偶人和维纳斯石膏像等。李叔同因非常喜欢故藏之。

次年,陈师曾又将这些赠品画成一条幅,题为“息斋玩具图”(李叔同曾用过“息翁”的署名),挂于室内,以不忘故交。

这幅画“将诸物安置满幅,颜色明媚(惟维纳斯石豪像用水墨),题跋的粗心是:友人李叔同去岁落发杭州,以素日所爱玩之物,分赠留念,因图其形象。‘上天下地,同此赏爱者,有几人哉!’”

不过,不幸的是,陈的画幅和李赠的旧物,这些有利的见证,到1966年“文明大革命”时毁失。后人也只能在这段撒播于圈内的美谈中,回忆这段君子之交了。

陈师曾 秋花奇石图

诗书画印样样精通

民国画坛最富声望的风云人物

师曾善诗文、书法,尤善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秉承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根底之上,重视师法造化,从天然景观中罗致创造创意;适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适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赋有情味;人物画以意笔勾描,重视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写实性。

陈师曾篆刻赏识:

陈师曾书法赏识:

陈师曾书法

陈师曾书法

陈师曾书法

陈师曾书法

陈师曾书法

绘画方面,师曾并不以人物画名世,其为数不多的人物画创造却在我国近代绘画史上占有了很重要的位置。他对我国现代美术所发作的深刻影响并非来自于其人物画著作的精熟技艺,而是由于他初次将一般民众的日常日子引进国画。

1914年前后,陈师曾初到北京之际,作《北京习俗》册页,以旧京习俗入画,描绘了民间的红白喜事、习俗人情,包含封建遗老之穷愁无聊等情状,其间还涉及到时政的讥讽而类如漫画,充溢日子气息和人世情味。此画笔法简练,略施颜色,既有文人画的意趣,又不乏西画之造型与光影,开现代习俗画之新风,可谓二十世纪最早的老北京习俗画!

陈师曾《北京习俗图》赏识:

算命子

话匣子

货郎

打鼓挑子

旱龙船

丧门鼓

二弦师

送炭驮夫

冰车

泼水夫

乞妇

切糕车

顶力人

煤掌包

旗下女

坤书大鼓

菊花担

品茶官

磨刀人

山背子

斗鸟

烤地瓜

墙有

1923年,继母病危,

陈师曾急驰南京亲侍继母。

继母病逝月余,师曾因劳累心瘁,

不幸患病逝世于石头城,

时年,他才47岁。

他的不幸早逝,

被梁启超喻为

“我国文明界的地震”、

吴昌硕挽曰“朽者永存”。

陈师曾 荷花慈菇图 纸本设色 89.5cm×46.5cm 中心美术学院藏

1913年至1923年这时刻短的10年,

也是陈师曾艺术的黄金时期,

而正在此刻欣然离世,

这关于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人生来说,

太过于严酷。

假设没有陈师曾,

20世纪初期的北京画坛必定会暗淡许多。

陈师曾 花卉

有人说假如

陈师曾是一个很实际的人,

而不是一位艺术家,

不是一位诗人,

或许可以挺过这些失亲之痛。

可他偏偏便是那么位理性之人、

一位把“人品”置于首位的艺术家、

更是一位我国画坛的魂灵称颂者。

时过境迁,看着这株画坛

还未旺盛就早早干枯的香草

不由叹气

此可谓天妒英才,扼腕痛惜!

陈师曾 山茶花图

故宫收藏陈师曾传世画作赏析:

陈师曾 设色山水图轴 纸本设色 88.7×45.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像高山幽谷,山沟中林木旺盛,若干屋舍临流而建,更有泛舟扬帆者,如处世外桃源。

陈师曾 腊梅秀石图轴 纸本设色 136.5cm×45.1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陈师曾笔下的腊梅枝干挺立,花朵缤纷,将腊梅花清雅幽淡的特质体现得恰如其分,透过画面宛如飘出阵阵清香,动听肺腑。

陈师曾 梨花图轴 纸本墨笔 56.8cm×31.4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这是陈师曾对景写生的一幅著作,选取梨花一枝,纯用水墨描绘,皎白剔透,出尘脱俗。自题中的诗句平平单纯,婉转动听,言外之意透露出画家关爱天然与生命的情怀。

陈师曾 山水花卉图册 纸本设色 每开17.9cm×31.5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陈师曾 梅花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图绘梅花一枝斜出,骨秀神清,孤峭挺立。花朵用圈花点蕊之法绘就。

陈师曾 芭蕉山茶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图中画芭蕉与山茶,蕉叶已呈枯黄凋败之势,而一旁的山茶花开正盛。芭蕉树直通画面,刚健挺立,布局斗胆,甚有气势。山茶以红花配墨叶,与蕉叶交叉衬托,疏密妥当。

陈师曾 溪山云雨图轴 纸本墨笔 141cm×38.2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图像山沟幽涧,板桥草屋,云烟旋绕,杂树成林。画家用翰墨来描写物象的形状,而不是以形状去附就翰墨,与单纯为了杰出翰墨方式的绘画比较,陈师曾这种尊重天然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时期画家创造心态的改变。

陈师曾 墨笔山水图轴 绢本墨笔 67cm×27.3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陈师曾 读画图轴 纸本设色 87.7cm×46.6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此图的创造取材于实在的历史事件。1917年,国内发作水灾,北京一批文明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大行义举,在中心公园即现在的北京中山公园举行展览,筹款赈灾。展览聚集著作六七百件,规划适当可观。自题中提及的三人都是其时北京文艺界的首领级人物。

画家身临现场,将自己看到的画展场景从榜首视觉的视点如实地记载,实在生动,具有挨近新闻照片相同的写实性。画面上社会各阶层人士聚集一堂,气氛火热,有穿长袍马褂的老少国人,也有西服革履、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士,还有身着洋装的时尚女郎,人群摆放错落有致,构成必定的空间层次。画中人物的面部用笔简练随意,带有些漫画颜色。

陈师曾 仿沈周山水图轴 纸本设色 140.5cm×40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此为陈师曾对临沈周山水之作。画疏柳远山,漠漠湖水中一叶扁舟横渡,空中鸥鸟翱翔,极尽空阔淡远之致。这幅著作是画家于仓促间临写而就,因而翰墨粗豪有余而厚重缺乏,尤其是柳岸部分,师曾自己也不由感叹“幽闲之趣盖已离之远矣”。

陈师曾 佛手图轴 纸本设色94.9cm×41.5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图中画佛手果,造型精确,形状传神。

陈师曾 藤萝鸲鹆图轴 纸本设色 97.5cm×49.2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图中画紫藤花与鸲鹆(即八哥鸟)。花繁叶茂,点染间不甚讲究笔法,墨、色融合,天衣无缝。八哥鸟形体精确,神态生动天然。陈师曾作画重视写生,以为不行脱离什物,但也不行拘泥于什物,寻求的是“若即若离”,“不似之似”,“入乎法中,出乎法外”的境地。

陈师曾 桃花图轴 纸本设色 132.9cm×33.5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图像虬枝枯干,桃花怒放。用笔较干,墨色中多有飞白之处,体现老树粗糙的质感。花朵直接以纯色点染,笔法圆熟老到。

陈师曾 拄笏拜梅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图中以墨笔圈花法画梅花,画石则全用浅绛色。梅与石彼此烘托,使梅花的陡峭与石块的真诚对比得分外显着。构图别出新意,行笔颇见力度。

陈师曾 斑鸠图轴 纸本设色 122.8cm×32.5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画中斑鸠的“鸠”与“九”谐音,一方面暗示作画于九月的时刻,另一方面国人向来视“九”为吉利数字,有涵义吉利的意义。

陈师曾 紫藤图轴 纸本设色 137cm×32.7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此图属“红花墨叶”画法。藤萝花是我国传统民居中常见的院子植物,它既有繁花密叶招供赏识,又有浓荫匝地让人纳凉。花开时节,一串串淡紫色的花朵自叶间垂下,颜色幽淡,香气袭人。

陈师曾 桃榴枇杷图轴 纸本设色 87.5cm×44.8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图绘桃、石榴、枇杷各一枝,参差有序,果实累累。画中以花青色配以浓淡不同的墨色画桃叶,再以重墨勾勒筋脉。桃实红绿相间,色泽天然。石榴的枝条健康秀挺,小叶片片看似随意,然点画得轻灵生动,与较浓重的桃叶、枇杷叶相衬托,使画面轻重有别,赋有韵律感。

陈师曾 蔷薇图轴 纸本设色 142.2cm×34.4 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陈师曾、王云绘 鹦鹉图轴 纸本设色 92.7cm×33.5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图绘两只皋比鹦鹉并立于花枝之上,一只正面,一只旁边面。著作设色精雅,明快清丽。从笔法来看,花卉似师曾手笔,而鹦鹉应该是王云所绘。

陈师曾 菊花图轴 纸本设色 133.5cm×32.6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图绘山崖立壁,石缝中的几丛菊花俏然敞开。陈师曾以大适意法画菊,一方面得吴昌硕淳厚之趣,另一方面博习古人,富洒脱之致。

陈师曾 榴石图轴 纸本设色 133.2cm×32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图中画秋季花果,有石榴、秋葵等。用笔适当丰满,笔势灵动。敷色时融入淡墨,以缓解颜色的浓度和鲜亮,从而到达高雅的颜色作用。

陈师曾、张大千 墨荷图轴 纸本墨笔 178.5cm×47.4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图中陈师曾画荷用笔粗豪,赋有拙趣,而张大千画的水草笔触机灵洒脱,英气勃勃,二人之画风差异显着,但彼此弥补,合作较为默契。画面杰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令人观之似觉暗香起浮。

陈师曾 秋花图轴 纸本设色 177.8cm×89.8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图中画秋葵、雁来红、菊花等秋季花卉,构图随意,笔势笔底生花。

陈师曾 墨荷图轴 纸本墨笔 62.7cm×26.5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陈师曾 蕉石幽鸟图轴 纸本设色 137cm×32.9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图中画芭蕉、湖石、蔷薇花和小鸟等景象。其间芭蕉和湖石用大适意笔法,笔势粗豪不羁,色墨结合,水分充分。蔷薇花枝与小鸟的描写相对细腻,在构图时安置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既增添了画面的生趣又平衡了构图。画中作者的自题诗句内容诙谐幽默,诗画情景融合,相辅相成。

陈师曾 花卉图轴 纸本设色 123cm×29.4cm 北京故宫博物收藏

图中以适意笔法画菊花、玉兰、牡丹、萱草四种,参差摆放,随意布局,与题画诗句彼此交叉,如同将杂画长卷改为纵向构图,别有新意。

--THE END--

抢手引荐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