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新闻媒体报道称,上汽斯柯达已经成立专门的研发部门,未来销售部门也将独立。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斯柯达独立一事已确定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很早之前斯柯达便表达出想要独立的想法。2014年,时任斯柯达董事会主席范安德曾表示,“斯柯达在中国年销量达到50万辆时,我们大家可以考虑成立一个独立的销售公司。” 他认为,“斯柯达品牌应该有自己的独立销售公司,以统一管理斯柯达在华品牌定位、产品序列以及价值百科体现等。”
原斯柯达董事会主席范安德(左)
为了早日实现独立,早在2016年3月份,斯柯达购入上汽大众1%的股份成为后者的股东,这个操作很好理解,成为股东便意味着有了话语权,可以更快地推进独立。我们正真看到持股比例和斯柯达一样的奥迪同样也是上汽大众的股东,这是为上汽奥迪项目进行铺垫。
不难发现,斯柯达为其独立设置了一个前置条件——“销量达到50万辆”。2016年,上汽斯柯达到33万辆,当时斯柯达品牌首席执行官梅博纳甚至预测,到2020或2021年,斯柯达在中国的销量能达到60万辆,按照当时的发展势头,独立一事似乎只是时间问题。2017年斯柯达销量33.3万辆,与前一年持平,2018年销量为34.1万辆,同比略有增长,但到了2019年斯柯达的销量出现了较大下滑,1-11月累计销量只有24.3万辆,同比下降24.4%,尽管12月份是冲量的关键阶段,但全年销量下滑已是板上钉钉。
虽然离50万辆的目标渐行渐远,但斯柯达独立却越来越近。我们不禁要问,斯柯达为什么着急独立?
斯柯达为何需要独立?
这样的一个问题需要先从斯柯达和大众的关系说起。
斯柯达品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895年L&K公司,最初这家由机械师VaclavLaurin和商人VaclavKlemen组建的公司,从生产和维修自行车起步,后来开始生产摩托车,1905年转向生产汽车,至今已有近115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四家汽车公司之一。
1991年,大众汽车集团收购了斯柯达70%的股份,斯柯达开始了和大众的捆绑。2000年随着另外30%的股份也被大众汽车收购,斯柯达成为大众汽车集团继大众、奥迪、西雅特之后的第四大品牌。2006年,上汽大众(当时叫上海大众)将斯柯达引进国产,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及大众、奥迪之后第三个实现国产的汽车品牌。
在进入国内初期,背靠上汽大众的斯柯达,借助前者的光环很快打开了知名度,并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这就好比你跟别人说你有上汽大众这么一个很厉害的哥哥,人们自然会多看你一眼。在短短六年时间里,斯柯达便实现了第100万辆轿车的下线,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用最短时间达成这一目标欧系品牌。
过分依赖上汽大众也为斯柯达埋下了隐患,虽然斯柯达的销售和终端渠道是独立的,但技术、研发和生产一直都是和上汽大众共享的,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降低了成本,缺乏独立性并不利于品牌的长期发展,尤其是在品牌传播上过于贴靠上汽大众,导致斯柯达一直活在大众的阴影里,你逢人就跟别人说上汽大众是你哥哥,但时间长了大家记住的只有上汽大众,同时会把你当小弟。
在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之后,斯柯达在传播上跟上汽大众做了切割,但效果并不理想,人们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就认为它是上汽大众的小弟。同时,由于没有独立的研发体系,斯柯达在车型研发和投放节奏上都没能很好地跟上市场节奏,比如之前的Yeti(参数|图片)就被称为是最丑SUV,其他轿车外形设计也过于老气,尽管后来斯柯达走上年轻化设计路线,但对于销量的提升非常有限,在这两年车市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竞争力不足的斯柯达销量下滑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斯柯达为什么着急独立了。
但是,在不同的时间点“独立”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年斯柯达想要在50万辆的时候独立,更像是一个少年脱离家庭庇荫的成年礼,50万辆级别在合资阵营中基本是一线水准,预示着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可以独挡一面了。但现在斯柯达独立,笔者以为更像是上汽大众的想法,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它会被赋予新的定位甚至是使命。
这其中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消费升级在倒逼汽车行业洗牌,另外还有捷达(参数|图片)独立的刺激,捷达品牌11月累计销量12,078辆,尽管环比下滑27%,但考虑到目前捷达仅有两款车型,经销商也只有120家,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出色了。而斯柯达作为一个进入中国十多年品牌,在达到30万辆销量规模后停滞不前,对于上汽大众而言显然是非常焦虑的,尤其今年,一汽-大众会有很大概率将取代上汽大众成为销冠,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一汽-大众多了捷达这个增量,而上汽大众受到斯柯达的拖累。这些因素加速了斯柯达的独立。
独立后的斯柯达会成为第二个捷达吗
尽管与大众使用相同的技术和平台,但斯柯达车型在价格上和上汽大众的保持了一定的价差,如速派(参数|图片)的指导价为16.99万-23.99万元,低于帕萨特(参数|图片)18.48万-28.29万元的定价,这也更加坐实了“大众小弟”这个名分。按理说,技术、平台一样,价格更低的斯柯达理应更受欢迎才对,但实际上,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一般买车都是先看品牌,再看车型,对于没有建立起独立人设的斯柯达来说,很多时候都没有机会进入购车清单中。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斯柯达刚进入中国的时候车上悬挂的还是经典的展翼之箭车标,但这跟国人的审美存在冲突,后来斯柯达将车标改为了黑白配色(斯柯达品牌仍使用升级后绿色的logo),但又被许多人认为是不太吉利,这其实也是斯柯达拿捏不准中国消费者偏好的缩影。同样的还是有车型的命名,Superb先是被命名为昊锐(参数|图片),后来又被改为速派,当时Yeti被命名为野帝也让人大跌眼镜。
右上角为斯柯达品牌logo
从定价来看,与大众同宗同源的斯柯达,其实就是与日系品牌在竞争,但又没有日系那种快速的迭代能力和充满活力的设计,所以导致竞争力不足。那么,独立后能改变斯柯达的境况吗?这个首先取决于它新的定位。
尽管上汽大众表示研发独立后,斯柯达将降低研发标准,但品牌定位仍保持高于捷达。这个表述本身没问题,但要实现,很难,降低研发标准很容易做到,但品牌定位要高于捷达该怎么做呢?从定价来看,目前捷达和韩系的现代、起亚处于同一层级,低于日系,略高于自主品牌,如果斯柯达的未来的定位要高于捷达,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要高于韩系,那就要和日系处于同一级别,这其实是和斯柯达目前的定位是一样的,现实已经证明斯柯达在和日系的竞争中是处于下风的,如果研发标准降低,竞争力又会打折,所以更大的可能未来斯柯达的定位会和捷达一样,而且捷达已经证明了这一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在定位和销量之间,上汽大众的选择并不难做。
写在最后
复盘斯柯达过去13年的发展,成也上汽大众,败也上汽大众。成为第二个捷达,对于斯柯达来说并不是坏事,只要能实现价值百科,那里都是舞台,或许放下了身段之后,会是另一片天空。只是回想起刚进入中国时的踌躇满志的自己,斯柯达会有一些心酸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