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奇珍郑文公碑庄严严肃雄强圆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15 23:38:49  阅读:9725 作者:责任编辑NO。谢兰花0258

——————江蘇書協——————

《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郑道昭为了留念其父所刻。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其时郑道昭是兖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又再重刻。榜首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由于石质较差,字多含糊;第2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描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著作后才受至注重。

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毅姿媚于一身,可谓永存。结体宽博,气势宏伟。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实,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间。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郑昭道(公元455—516年)北魏书家。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荥阳(今属河南省)人。官国子祭酒、光州刺史,后人秘书监,谥曰文恭。工书善正书,体势高逸,作大字尤佳。

《郑文公碑下碑》初拓本

《郑文公碑》集众体之长,有篆书的笔法,隶书的体势,行书的纵逸风韵,又有楷书的正经。其用笔,既有篆法圆转构成的圆笔形象,又有隶法方折构成的方笔感触。方圆兼备,变化无常,雍容大雅。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毅姿媚于一身,可谓永存。

此碑雄壮凝重,为书家所重。如包世臣、龚自珍都将它同南碑之冠的《瘗鹤铭》混为一谈。欧阳辅评此碑说:“笔势纵横而无莽野狰狞之习,下碑尤瘦健绝伦。”叶昌炽更谓“其笔力之健,能够刲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榜首,自有真书以来,一人罢了”。又说:“余谓郑道昭,书中之圣也。”近人祝嘉先生的点评是:“其成果决不在王羲之之下,应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钟致帅《雪轩书品》中说“云峰魏碑,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不失为一代名作,无愧于千古佳品。”《郑文公碑》正是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笔势尚有隶意,也呈现了楷书笔法。清代包世臣谓此碑篆势、分韵、草情毕具,有“云鹤海鸥之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实,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间。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而康有为在看过“郑文公碑”后说,假如谁没有见过此碑,就没有资历议论书法。在清代,已成为“碑学”魏碑体稀少难得的瑰宝。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同是摩崖山书,风格类似,可谓南北双星。清人龚自珍诗云:“欲与此铭(指《瘗鹤铭》)分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签字,故书法史称北魏书法为民间书法,若以名而论,当推郑道昭父子为一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康有为曾誉《郑文公》为“魏碑圆笔之极轨”。从拓本看,此碑的用笔确很浑圆,但看原石,实方笔居多。给人以圆笔感觉是由于它属摩崖。

版权阐明:本渠道以传达书法常识为主旨,文章源自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念,网络资料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中的文字内容、美术、拍摄等著作触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咱们取得联系,咱们将在榜首时间删去转载内容!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