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捣衣是指用木棒敲打来洗衣服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9-27 19:16:08  阅读:3442 作者:责任编辑。王凤仪0768

年代在变迁,许多东西的意义也有所不同,比方“捣衣”就是如此。现在的咱们,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分,大多都会觉得,它指的是用棒槌击打洗衣服的状况。可是,在古代的时分,其实并非是这个意思。

我国的历史悠久,文明开展也很绚烂,尤其是诗篇文明。而在诗篇之中,便常常出现“捣衣”这个词语。关于现在的咱们而言,都会用现在日子的视点去看待这个词语,因而产生了误解。

其实在我国古代的时分,“捣衣”指的是我国古代服饰风俗。也就是说,其时的妇女会把织好的布帛铺在滑润的砧板上,然后用棒槌敲平,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其功能与现在的熨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这样的工作,一般都在秋夜进行较多,因而“捣衣”这个词语也就有了不同的涵义。

“捣衣”与“洗衣”不同,尽管“捣衣”也要用棒槌和砧石,但其意图仅仅把衣服锤松软平坦,只须在家里进行,也不必去河滨,且一般在夜晚进行。

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土的惆怅心情。所以“捣衣”行为引起了许多诗人的共识,也就常常出现在诗词中了。

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就从前写过一句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后他又慨叹:“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夫君罢远征。”从诗句中,咱们很简单便读出了作者寄托在寒衣里边的情感,作者在长安想着边关的状况,盼望着夫君可以提前归来。

王建也从前写过一首《捣衣曲》:“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垂烧熨斗帖两端,与郎裁作迎寒裘。”在诗中,捣衣的空间地址、时刻以及意图都告知地非常清楚,可是作者用“月明”二字点名了老婆婆为了节约灯油而靠着月亮干活的艰苦。

不仅仅唐诗中有表现,宋朝的许多文学作品也有表现,比方南唐后主李煜的《捣练子令》词:“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宋贺铸《捣练子》词:“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描绘的都是古时的“捣衣”场景。

当然,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大多数家庭的日子环境并不好,也没有时机用上“洋布”,此刻底层大众一般只可以穿得起棉布和麻布做的衣服。而这种衣服比较粗糙,简单咯着自己,因而在穿之前往往需要在“棰褙石”上进行打磨。

比及衣服穿脏了之后,人们会在河滨或溪畔或井台上,放些皂荚用棒槌敲击洗刷。而在这个时分,“捣衣”指的就是用棒槌击打洗衣服的状况,因而咱们才会有所误解。

参考资料:《杜甫诗选》、《唐诗鉴赏辞典》、《唐诗汇评》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