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豆瓣上有篇文章叫《咱们的大部分朋友,其实都是“赠品式友谊”》,挺有共识的。
里边提到从小到大,咱们一同玩的人,要么是被分配的同桌、要么是同宿舍的室友、要么是一个组的搭档,很少有自动寻找到的情投意合的朋友。
假如都是被他人分配来的友谊,假装调和、假装交好的面具下,能有多少诚心?是否又真的获得过友谊?这些拷问真的让人振聋发聩!
由于粉饰太平,所以常常话不投机,人就变得不真挚、变得在人群中狂欢却心里无比孤单。
所以救赎之道,便是对周围的人有不同地对待。分密切朋友、一般朋友、点头之交、路人,每个等级给予应有的情感支付,这样就拎得清了。
想到孔子说的“仁”,所谓“仁”便是有不同地去爱他人,在社会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兄弟、邻里、路人等,各有礼制,即所谓的合理,避免了情不对位的越距感,也是一种情面的尺度感。
人无法做处处处逢源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和友谊,那就遵照自己的心里,把大把的精力交给值得爱的人,而不是分散了去运营那些实践无关紧要的人事。
假如在一个被分配的圈子里未获得朋友,是否就该诉苦圈子太小呢?其实社会上的人都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在找共识,处处都是圈,跳出了这个圈又进入了另一个狭小的圈,圈内人的特点也迥然不同。
友谊不是广撒网就能有高收益,友谊是相互认准互相,真挚以待,以诚取信,不负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