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说话第四/如法受持榜首义谛分第十三(一)
文/星云大师
六根不生幻 入般若妙用
如法受持般若的榜首义谛,佛陀以假、空、中三句,包含大藏之精要,虽立三名,终究专心。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请示佛陀说道:「佛陀!这部经名应当怎么称号呢?咱们应当怎么信仰受持?」
佛陀告知须菩提:「这部经的姓名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般若才智如金刚之巩固猛利,能炸毁全部梦想烦恼,你们应当以这样的称号来奉持这部经。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佛陀所说的般若波罗蜜,是为令众生悬崖勒马,离苦得乐,因而立此化名,随应众生机缘说法,其实并非有实在的般若波罗蜜能够取着。」
「须菩提!你以为怎么?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答复道:「佛陀!无有定法为如来所说。」
「须菩提!你以为怎么?三千大千国际的全部微尘,数目是不是多呢?」
须菩提答复说:「十分多!佛陀!」
「须菩提!这些微尘,终究也仅仅缘由聚合的真相,所以如来所说这些微尘,并不是具有实在自体,仅仅化名叫做微尘罢了。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国际也是缘成则聚,缘尽则灭,空无自性,不是实在不变的,仅仅化名为国际罢了。
「须菩提!你以为怎么?可不能够从三十二相上见到如来呢?」
「不能够的,佛陀!不能够从三十二相上见如来的实在面貌。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仅仅根据曩昔多生多劫修习而成果的缘由真相。所以,不是如来实在的法身理体,仅仅化名为三十二相罢了。」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人、善女性,用如满坑满谷之多的身命来施舍;又有人甚至仅仅从这部经典中秉承忆持四句偈,并且为别人阐明罢了,由于后者使人才智敞开,明晰诸法实相,所以他所得的福德远胜过用身命施舍的人。」
图说:金刚经注卷首图/元至元六年/台湾台北国家图
书收藏。图/国际释教美术图说大辞典供给
原典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所以姓名,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国际全部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国际,非国际,是名国际。须菩提!于意云何,能够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能够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对错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人、善女性,以恒河沙等身命施舍;若复有人,于此经中甚至受持四句偈等,为别人说,其福甚多!」
图/取自网路
注释
法者,般若之妙法也。便是依般若之法而信受奉持,先由文字音声听闻而求解,由解而行观照,由行观照而证实相。受持般若,则了知诸法相等无差别之理。须菩提已深深体会般若妙理,以为此经不只现为弟子们受持罢了,且具有流转将来后世的利益,所以,诚恳恳请佛陀总结经名,以便于后人受持奉行。
有所说,而却言无所说,这儿面有三个深意:
a.实相理体不可说:实相理体本然如此,无法以语言文字终究暴露,犹如维摩一默,所以无所说。
b.般若智理不可说:如来以般若智证实相之理,无论是智或理,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也说不清楚,所以无所说。
c.佛佛道同不可说:佛是用无言之智来说无言之理,现在、曩昔、未来佛都是如此说,法法如是,所以即便说了,也是无所说。
微尘:是眼根所能知道的色法(物质现象)最微细的色量。
图/取自网路
说话
第十一、十二分已校量财施(外财施)与法施的积德行善,此分则校量内身施(内财施)与法施的积德行善。在前分中,佛陀已标明,受持般若者成果最上榜首希有之法,最尊最贵,但凡经典所在之处,如佛塔庙的殊胜希有,应受全部人世天、人等众恭顺供养,足见受持般若者为榜首显贵,般若经典传布处,便是佛陀千万亿兼顾。
第十三分鲜明如法受持般若的榜首义谛,佛陀以假、空、中三句,包含大藏之精要,虽立三名,终究专心。本分中之三句,包含: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国际,非国际,是名国际。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对错相,是名三十二相。
关于如法受持榜首义谛分,我以四点来阐明。
一、三世诸佛,同证般若。
二、国际微尘,缘由和合。
三、三十二相,不住诸相。
四、受持讲演,胜身命施。
图/取自网路
须菩提尊者已了解般若的无上显贵,为广为流转,令后世众生也能遭受般若法益,因而请问佛陀,此经应立何名?怎么奉持?此分缘由须菩提自受用般若的积德行善,而建议利他的悲心,冀使法宝流转于后末世。
一、三世诸佛,同证般若
经文中,佛陀告知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所以姓名,汝当奉持。」依《心印疏》所释:
「此中立名之义,谓此经离相无住之用,取喻金刚。以之触有,则有坏;触空,则空销;触着中道,则百杂碎。正是诸法尽扫,纤埃不留,名为金刚。」
佛陀立名,取金刚为喻,乃以金刚之巩固、锋利,能炸毁全部,且非万物所能损坏,譬言此经之真义,乃尽扫诸相,半点不留。奉持本经者,若能体悟离相无住之义,即胸中不玷染半尘。
图/取自网路
《大乘入楞伽经》说:
「大慧!菩萨摩诃萨,依诸圣教,无有别离,独处闲静,调查自觉。不由他悟,离别离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如是修行,名自证圣智行相。」
佛陀取金刚最坚最利之喻,亦在声明吾人本有金刚般若宝,能坏八万四千烦恼,而不被诸魔军所摧伏。此金刚般若之性德,现前人人具足,生、佛相等,无二无别。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此三句,尽管立有三名,唯是专心融摄,举一即三,言三即一。吾人若能体会三句,即解本经之眼目,与三世诸佛朝夕形影相随,同眠共起。
虽然金刚般若之宝,人人有份,但也须依缘仗境,福慧双修。佛陀证悟般若性德,皆从累劫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修能修,百种积福求慧而来。佛陀示教在人世,佛的法身虽寂然无为,然有为的色身也在向咱们讲演「诸行无常」的真理。
图/取自网路
憍萨弥罗国的波斯匿王,从前向佛陀讨教:「佛陀!您的积德行善巍巍,成果三十二相好庄重,这是天上人世所没有的,可是为什么您在传达真理的生计中,却免不了有灾祸和虐待呢?」
佛陀答复道:「大王!诸佛如来的永久之身是法身,但为度众生,才应现这些灾祸,那些伤足、背痛、患病、诬蔑、瞋骂等等,甚至涅槃后,舍利分塔供养,都是便利善巧的设教,令全部众生知业报不失,能生起怖畏的心,断全部恶,修全部善,不起贪恋如梦、幻、泡、影的有为色身,建议大心,根究无量寿数的法身。」
佛陀用一期生命的有为色身,向吾人出现人世无常、苦、空、无我的真理,要人人向般若性中求,同证三世诸佛,那个不被水火劫风破坏,亘古不朽的慧命法身。三世诸佛同证般若,已成果,当成果,未成果者,皆能解「空无」的妙用,以系心为念,六根为用,眼不见恩怨荣辱,耳不闻称讥毁誉,鼻不嗅爱憎亲仇,舌不尝忧悲苦乐,身不住生老病死,意不在寒暑拣择,六根门头不生幻影重重,即入般若圆通妙用。
图/取自网路
有一天,梁武帝礼请傅大士解说《金刚经》。大士升座后,戒尺拍案一声,就下座了。梁武帝愣在一旁,不知所以。
宝志和尚问他:「陛下!听得懂吗?」
武帝答复:「我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方向。」
宝志和尚说:「《金刚经》本无言说,大士刚刚已为陛下道尽《金刚经》的玄奥了。」
二、国际微尘,缘由和合
佛陀举微尘和合而成的三千大千国际为例,微尘所集成的国际是假缘由而现,本无自性;而微尘,虽是我人眼根所能取最微细之色量,但它也是假法。佛陀用小至微尘,大至国际,全部皆虚幻不实,来破凡夫二乘梦想别离的我、法二执。三千大千国际乃众生之依报,荡除对依报之妄执,佛果圆净之依报,方能皎然映现。
《金刚经注解》说道:
「三千大千国际,以无量缘由,乃成全部众生,岂外此而别有国际耶?悟者处此,迷者亦处此。悟者之心,清净心也,以此心处此国际,即清净国际;迷者之心,污垢心也,以此心处此国际,即微尘国际。」
傅大士颂曰:
积尘成国际,析界作微尘;
界喻人天界,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
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
诸微尘为众生梦想别离;非微尘便是一念悟来,转为妙用,前念后念湛然清明;不住清净,是名微尘。若无妄念即佛国际,终身妄执即落众生界。前念清净,即非国际,后念不住清净,是名国际。
图/取自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