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戴源】
本年中秋,往年在月饼商场上总能名列前茅的港式月饼,由于香港形势的原因,显得有些五味杂陈。
先是“冰皮月饼”的发明者——大班月饼创始人之子郭勇维在交际媒体上接连发帖,包含支撑黑衣人活动、转载讥讽支撑政府和差人的图片,公开支撑“港独”。
而与之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家老牌香港月饼美心,其创始人伍佔德的长女——中华青少年前史文明教育基金会执行主席伍淑清,面临学生罢课,表明不容许任何政治习尚入校,不同意教师、校工停工或学生罢课,要挟称会勒令参加罢课的学生退学、解雇参加的教职员。
假如你还不了解美心的话,那你必定听说过“流心奶黄月饼”。
现在的美心流心奶黄月饼,接连多年成为奶黄月饼的全港销量榜首。美心月饼香港开售当天,清晨4点半就有人开端排队,不到3个小时,全港售空。
如此盛况之下,“港式月饼”终究赢在哪里?假如咱们从美食主义的视点从头溯源,首先是传统的中式月饼比如五仁、椒盐、豆沙、莲蓉等“经典口味”逐渐地从人们的喜好中淡出——这些高糖、高油富含脂肪和淀粉的点心在物质匮乏的旧社会是节日才干尝到的爱惜甘旨,在现代社会却成了难以承受的担负。所以,“改进”成为了月饼生计的必经之路。
开端,商家们为了“出新”搞出了各种迷你生果月饼,可是这种打着生果名义实际上确是冬瓜馅混合着各类色素和香精的东西,只能让月饼显得廉价且愈加难吃。不仅是生果,各种千奇百怪的立异馅料的月饼,不管标签上写得多么吸引人,实际上都是冬瓜。
后来,中秋节月饼的时髦敏捷被各种“冰月饼”“雪月饼”所占有,拿着月饼劵兑换礼盒的人群在中秋期间早早排起了长龙。可是,不管是元祖仍是哈根达斯,一阵噱头往后,你会发现实质上你吃的现已不是月饼,而仅仅中秋款冰淇淋。
而港式流心奶黄月饼的成功在于它不改动月饼实质,却在根底用料层面融入了西式风味的改进——从饼皮到馅料都是正宗的中式月饼,却在饼皮内加入了黄油,馅料里融入了芝士,这两大西点的根底食材让月饼的口味愈加投合了当代人的口味,在享受了黄油与芝士、蛋黄带来的幸福感之后,好像是一百年前的先人吃完一个五仁月饼的满意感又一次涌上心头,门客们仍然深信,这是一个真真实正的月饼。
能把“中西结合”做到如此细致入微、润物无声,而且自成一派,发扬光大的,恐怕只要香港人能够做到,精确地说是早已逝去,并被今日的香港人所忘记和嫌弃的那个年代的香港人,才能够做到。
那是70-80年代的香港,是奶黄月饼诞生的年代,是一段归于从前的“东方之珠”的光芒年月。
咱们无妨仍是拿这一枚小小的月饼作为解开那个年代暗码的钥匙。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奶黄月饼诞生于香港出名的半岛酒店,由酒店资深的面点师傅在酒店招牌“奶黄包”的根底上研发而成,通过几十年的探索进化成为了现在风行我国的姿态。而半岛酒店作为香港出名的“前史奇迹”,从前见证了“华洋分治”时期的香港典型的阶级阻隔的殖民地形状—归于洋人的高端沙龙和“精力家园”一步步变成真实归于香港人的名胜和荣耀。
1928年倒闭的半岛酒店被称为“远东贵妇”,倒闭第二年就迎来了英国亨利王子入住,这在其时是香港一件十分有“排面”的事,所以很快半岛酒店就打开了香港上流社会的商场,一时间仕女聚集,群贤毕至,甚至有“艳压”上海十里洋场的气派,半岛酒店后来又连续迎来了伊丽莎白女王、尼克松等政要权贵,《乱世佳人》男主卡拉克拉克·盖博在半岛点的一杯鸡尾酒至今仍令当年的酒保浮光掠影——半岛酒店的一炮走红,靠的是一张纯粹西式面孔。
二十年代的半岛酒店天台
在那个华洋分治,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爱憎分明的年月里,西方人在香港移植了一整套彻底的“英式设备”,建立了彻底的西人圈子,吃穿住行交际文娱无不彻底和本乡保持一致,所不同的,最多无非是身边我国面孔,穿戴制服的家丁,和别墅里陈设的古玩瓷瓶子,为他们的日子装点了几分“东方风情”。
而另一方面,殖民地的香港人固守着纯中式的传统日子—遵守着《大清律》,把广东称作“省会”,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不管头顶的是皇帝仍是“鬼佬”,好像对日常日子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而那些服务于西人的华人则是穿上西装、说着英文、端起全套的西式日子方法,与华人的日子圈子进行切开与离别,由于在那个年代的香港,中与西,华与洋,不是圈子而是阶级的差异。在这块土地上,两边就这样风平浪静地从19世纪的40年代并行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
半岛酒店的华人门童
直到70年代,香港的经济开端腾飞,亚洲四小龙一时风头无两,香港这片土地上的本乡居民,就像是扎根于华人土地以劲草,张狂地向上成长、企图打破百年以来笼罩在头顶的那一层“西式”天花板——务实、打破、奋斗,构成了那个年代的主旋律,扎根于华人本乡的草根文明榜首次用一种布衣的才智和生命力改造着“西洋风”——一种名为“港风”的盛行文明在那个年代正式生根发芽,并将在未来四十年吹遍华人国际。
在这个以纯粹英式下午茶而出名的酒店,诞生出最有生命力的热销新月饼仅仅这一系列发明中的小小一环。一代大陆人最早接触到的“西餐”,其实也是通过香港人我国化改造的中式西餐。
香港电影《花样年华》中的经典镜头,主角在卡座上吃着港式西餐
在香港的六七十年代之前,“西餐”仅仅洋人的专利,香港一般的布衣阶级关于高级富丽的正宗西餐厅是望而生畏的,所以在那个年代为了满意涨了薪水、期望带着一家老小尝一尝西餐风味的香港工薪阶级,许多廉价、契合我国人口味的“扒餐”西餐厅出现出来——入座先上一份蒜蓉烤面包,然后是罗宋汤/奶油汤二选一的例汤、借着是一份放在铁板上滋滋作响的牛排、上面浇着浓浓的豉油混合着黑椒的酱汁、周围还配着煎蛋和意面(铁板的高温文浓郁的酱汁弥补了点评牛排在风味上的缺乏),铁板撤下后再上一份插着小旗的冰淇淋,一顿完美的西餐功德圆满——是不是觉得这样一顿饭特别了解,咱们了解的牛排餐其实是源于香港的豉油西餐,而非真实西餐的姿态。
以铁板“扒餐”为特征的港式“豉油西餐”
除了西餐,今日在内陆大都市里遍地开花,归于中档消费的港式“茶餐厅”也是那个年代的香港人将西式的简餐加以中式改造发明出来的平价简餐,那些本来代表着狭隘短促和底层店面的凌乱店内招牌现在早已成为内如大都市代表着“港式”的一种盛行装饰风格了。西式快餐如奶油厚多士(即吐司面包,toast),餐蛋三文治(三明治,sandwich)、奶茶和纯粹中式的叉烧粉、意面,以及中西结合的用中式汤煮的意粉……中西两种风格在底层香港人的手中完美交融成了最有生命力的“港式”。“茶餐厅”这种诞生于劳工阶级的廉价餐饮方法现在现已成为来到香港的游客必去的“打卡”时髦,成为了香港文明的代表和旗号。
这种布满招牌、镜子和简易座位的风格现已成为了港式经典风格
不仅是美食的“港风”,现在被人津津有味的“港风音乐”,也诞生于那个年代。70年代之前,香港并无华语盛行音乐,港人关于浅显音乐的赏识也是“爱憎分明”——年青人要听盛行那便是清一色的英文歌,香港的年青歌手发明也都是翻唱或是仿照英国的摇滚乐,一般群众的中文音乐文娱则是传统粤剧。60年代末,香港的粤语盛行音乐横空出世:具有深沉粤剧功底的歌手罗文将粤剧中的传统发音方法与西洋盛行音乐结合,发明演唱了香港榜首批中文盛行音乐,成为了港乐无可争议的“教父”——那首出名的《狮子山下》便是他的著作,现在现已成为了那个年代最深入的印记、是香港精力的标志。
除了“港乐教父”,相同诞生于那个年代的初代“歌神”许冠杰也活泼在香港的舞台上,穿戴彻底仿照英式摇滚明星的夸大服装,藏着类似的发型、摆着类似的造型,唱着的最接地气、反映香港底层劳动者苦乐痛苦的粤语盛行歌:
“我哋呢班打工仔/一生一世为钱币做奴隶/个种辛苦折堕讲出吓鬼(死俾你睇)/咪话冇乜所谓”(歌词粗心:咱们这群打工仔,一生一世做着钱币的奴隶,那种辛苦落魄说出来能吓到鬼(死给你看),甭说没什么所谓)。
许冠杰在1977年首届“金唱片”颁奖礼上演唱《不相上下》
可是,正是这群“打工仔”发明了那个最荣耀的香港、也界说了香港文明和香港精力的真实内在——达观勤勉、埋头苦干、狼子野心、壮志凌云,用一种归于市民阶级的才智和实用主义不断解构着殖民地强势西方文明的“天花板”与隔阂,将本来遥不行及、居高临下的“西式”润物无声地融入到底层的“中式”之中,然后发明出共同的本乡文明,界说着片本来应该归于我国的土地,从而成为了某一个特定前史时期整个华人文明的旗号。正如半岛酒店那富丽的巴洛克风格天花板,衬托的早已是香港的巨星名人,从前在这儿谈笑自若的英伦贵族早已不被人提及。
半岛酒店的今昔对比
那个年代的香港人是真实有着“文明自傲”与“傲气反骨”的一代人,他们敞开而不奉承,融洋却不崇洋,用香港一日千里的昌盛光明正大地说出“咱们我国人”。
一如上文提到的美心月饼创始人伍佔德,他当年之所以决计兴办美心餐厅,便是由于他曾去一家餐厅吃饭,被安排在接近卫生间的方位,而其时分明有许多空位子,仆人给出的回复是:我国人花钱少,就只能坐这儿。伍佔德其时就激动起来了,立誓必定要开一个餐饮店,给西方国家看,咱们我国人也能办妥西餐厅。
具有一腔爱国热情的伍老先生,更是在1979年仅以握手为凭,就压上悉数身家,与我国民航兴办我国榜首家合资公司,让我国民航具有了自己的航空配餐。谈及此事,伍老先生提到:“那时候,在西方人眼里,香港人被瞧不起的,我就想,我必定要为国家、为我国人,做点事,让全国际的人看到,咱们能行。”
惋惜的是这段远去的“光芒年月”的并不存在于新一代的香港人的回忆中,就像内地90后看着30年前的绿戎衣,总觉得那是父母、爷爷奶奶的陈年往事,现已“过期”了——不理解来路,必定会对前路也充溢苍茫。
另一方面,内地的年青人仿照者80年代香港影星的妆容、服饰,涌向挂满了各色招牌、陈设着“公鸡碗”的奶茶店、茶餐厅,用僵硬的粤语唱着Beyond的摇滚,在朋友圈晒着来自香港的月饼,却不知道咱们所酷爱和追捧的香港,现已跟着那一代人的荣耀回忆,被新一代的香港年青人顺手扔掉。内地的年青一代是爱香港的,可是他门不爱扔掉了香港精力的香港,他们在港风中追逐的,是香港从前的那个神采飞扬、豪情万丈的背影。
八十年代的香港街头
可是,再光辉的背影也终归会与咱们渐行渐远,“港式月饼”从那段艰苦发奋的年月走来,通过年月的打磨和大浪淘沙的精雕细镂,才有了今日在高端商场的一席之地。可是,在中华美食的世界中,没有永久的王者和不变的首领,假如不是本年中秋节前大班闹这一出,许多人估量在买月饼时都不会多考虑到底是广式、苏氏仍是港式的好吃。失去了本乡文明滋补的“港式”终究还能走多远呢?究竟中秋节,团圆才是最重要的,期望那些执着于自己臆想的“本乡精力”、却正在用举动变节这片从前荣耀的土地的香港年青人能理解这一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