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前的今天:伦敦雾霾事件让英国人彻底醒了过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3-21 23:32:51  阅读:747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铭顺
63年前的12月初,在雾都里生活了上百年的伦敦人正处在一锅不寻常的雾霾浓汤里,心生诧异。当他们走上街头时,发现自己的视野所及竟不能看清自己的鞋子,空气中那种异味依然如旧,但又好像更浓烈了一些。很多人都是习惯性地一头扎进雾霾里,不曾意识到这些天将会被记载史册。

1952年12月5日开始,伦敦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的作用,而且这几天又准备下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被厚厚的云层盖住,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伦敦机场的大批航班取消,马路上几乎没有车,整座城市被烟雾笼罩,大量由煤燃烧产生的黑烟、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在伦敦上空累积。直至五天后,一阵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

据当时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而在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如今一个公认比较准确的数字是,那一周的雾霾夺去了12000多名伦敦市民的生命。更没有人说得清多少人因此患病,或是那些在雾霾中度过童年的孩子是否在成长中面临更多风险。总之,当年的伦敦共有500万人口,将近400分之一的居民就这样消逝于雾霾中。

自1948年到1962年,伦敦地区发生了多次空气污染事件,其中1952年的烟雾事件影响最为严重,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紧接而来的当然就是治理。

1954年,比佛委员会(the Beaver Committee) 发布了著名的“比佛报告”,指出家庭供暖的煤炭燃烧是烟尘的最大制造者,若按单位煤炭燃烧所产生的烟尘来计算,家用排放是工业排放的两倍,并且其排放的高度也要比工业低得多。当时伦敦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包括黑烟及二氧化硫,市民以煤炭为燃料的家用供暖燃烧、工业煤炭燃烧,加上当时被逆温层笼罩的气候条件,导致整座城市被恐怖的烟雾笼罩。

比佛委员会由英国政府于1953年成立,专门调查伦敦烟雾事件的成因和应对方案。1956年,英国出台了专门针对空气污染的《清洁空气法》,催生了包括清洁空气委员会、环保局在内的管理机构,提出禁止黑烟排放、升高烟囱高度、划定烟尘控制区等具体措施,并通过补贴政策和惩罚措施来改造家用壁炉。一城的市民,用数以万计的死亡,换来了全世界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这部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伦敦摘掉“雾都”的帽子,就得从这时候开始算。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此外,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英国民众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每日空气质量的发布情况。

伦敦雾霾事件已然过去了很多年,今天的我们却仍然身处厚重的京霾里期待着白云和蓝天,那说好的张家口的风,什么时候能再回来。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