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被盗案告破 国家文物被追回引人深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1-24 00:17:27  阅读:14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伟霆
十三陵被盗案告破,国家文物被追回引人深思。十三陵被盗,始于2016年,历经一年时间,这起明十三陵被盗案件,终于被破获,万幸的是,国家文物被成功追回,但这件事却引发大众深思,为什么明十三陵会被盗,层层安保,到底有没有起到监督保护的作用?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十三陵思陵一对石烛台(蜡扦)被盗。记者8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这对石烛台于2016年6月24日19时由十三陵思陵一名护陵员发现被盗,设置在思陵的视频监控已在被盗前失效停用,安防设施全面瘫痪。

丢失一年多的物品,在群众报案后十日,北京警方迅速破案,再次彰显京城警方实力的强大,要点赞。但是反观十三陵物品被盗,一个AAAAA级景区文物保护水平如此低下,收取大量景区门票后,却不能有效保护文物,让人惋惜。

这些年来,旅游成为一个热门产业,将明十三陵开发成AAAAA级旅游景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没什么不好的。对于历史文物来说,单纯靠国家出钱来保养、维护,显然不是一个最佳办法,设置成景区无疑既满足了游客需求,又给景观提供了丰足的保费经费,绝对不是简单的只收钱不保护。出现十三陵被盗案,贵重文物丢失一年没人发现,折射出明十三陵管理方的渎职和监管不力。

2015年10月,国家旅游局暗访检查,明十三陵景区的主要存在外围欺客宰客现象严重,无明码标价;卫生情况差,景区垃圾裸露多,地面污物清扫不及时;游览设施不足,游客中心功能不全等问题,对景区给予严重警告,并公开通报,给予6个月时间整改。

从旅游管理的角度,明十三陵在景区管理上确实存在问题,而几乎是同期,石烛台(蜡扦)被盗景区无人发现则暴露在文物管理上的漏洞,太可怕了。

从新闻报道看,明十三陵不是没有看管队伍,也有专门的监控设备,但是“思陵的视频监控为2008年设置,在这对石烛台被盗前已失效停用。”按道理说,设备坏了,就应该及时更换,但思陵的监控却一直没有被发现。

监控的使用,除了摄像头外,还需要室内电脑监控,辖区哪个摄像头坏了,机房就无法正常查看,真不知道明十三陵究竟还有多少个坏摄像头。

有人的地方就需要管理,不出现事故就不用设立职能部门了。明十三陵被盗案的形成,有看护队伍,没有效监管;有监控设备,却不能正常使用,暴露了在管理上缺乏制约机制。在一个彼此之间没有有效监督的环境里,一切制度、一切官员,都成了摆设,这比丢失文物更可怕。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1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2015年10月,国家旅游局暗访检查,明十三陵景区的主要存在外围欺客宰客现象严重,无明码标价;卫生情况差,景区垃圾裸露多,地面污物清扫不及时;游览设施不足,游客中心功能不全等问题,对景区给予严重警告,并公开通报,给予6个月时间整改。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