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老家豫东平原,年年农历三月,刺槐吐蕊,槐芽初绽,都是吃槐花的好时节。
苏东坡写过关于槐花的诗,但是,他吃过槐花吗?这首七律《和董传留别》说道: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董传是一个书生,在北宋首都开封参加过科举考试,跟苏东坡、王安石、梅尧臣都有过来往。这年初秋,董传又去开封,苏东坡用这首诗相送,诗意大致如下:
穿着粗布的衣服,吃着粗淡的食物,却因为腹有诗书,气质与众不同。年龄已经大了,又一次进京赶考,跟那些年轻的考生一样,踩着满地的槐花。进京时囊中羞涩,没钱买马,只能盼望这一次金榜题名,被有钱的人家招为女婿。我相信啊,这次你一定能考中进士,大名列在皇帝亲笔书写的光荣榜上。
苏东坡写这首诗的时候,北宋每隔两三年都会举行一次进士考试。所以每隔两三年,全国各地的考生也都会云集开封。考生们会在秋天赶到,先参加礼部举行的贡试,又叫做“省试”、“礼部试”。假如能够通过这场考试,他们就会留下来,等待来年初春,再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只有通过了殿试,才能具备进士的身份,才有可能顺顺利利地走上仕途。
董传是在秋天进京赶考的,苏东坡这首诗也是在秋天写的。那么问题来了——槐花明明在春天开放,在初夏飘落,而董传在秋天进京,满地槐花早已消失不见,苏东坡怎么又说董传“强随举子踏槐花”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苏东坡写的槐花,是另一种槐花,并不是我们现代人农历三月吃的这种槐花。
北方平原上的槐树分为两种,一种叫“刺槐”,另一种叫“国槐”。我们吃的槐花来自于刺槐,又叫做洋槐,它是最近几百年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而在苏东坡那个时代,中国并没有刺槐,只有国槐。国槐的花苞倒跟刺槐很像,花期却要晚得多,它是在夏天开花,在秋天落花。董传在秋天进京赶考,刚好碰上国槐落花,他走在开封的街道上,刚好可以“踏槐花”。
我们翻阅古人诗集,常常能读到秋天落槐花的场景。例如唐朝诗人戴叔伦写道:“槐花落尽柳阴轻,萧索凉天楚客情。”另一位唐朝诗人李郢写道:“常恐郡城砧杵动,秋风吹尽古槐花。”宋朝诗人田锡写道:“深秋街巷槐花雨,夜静厅堂苇箔风。”另一位宋朝诗人杨亿写道:“秋期莫到槐花声,待听新文掷地声。”你听,凉天、秋风、深秋、秋期,写的都是秋景。诗人笔下那些满地萧瑟的槐花,都是国槐的槐花。
国槐的槐花能吃吗?根据诗文描写和历史文献的记载,古人似乎并不吃它,只用它做染料。陆游的老师曾几有诗:“山衣重叠六铢轻,淡拂槐花染不成。”这里的槐花就是染料。从国槐的花蕊里提取出黄色的染料,可以给布匹染色,也可以用来作画。
苏东坡写过另一首七律,其中有两句:“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有的朋友认为“槐芽饼”就是用尚未绽放的槐花做的槐花煎饼,并据此推断苏东坡吃过槐花。
事实上,这首诗的题目是《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什么是“槐叶冷淘”呢?就是用槐叶当菜码儿做的过水面。因为宋朝没有刺槐,所以这里的槐叶肯定是国槐的叶子。每年初春,国槐的枝条上发出新叶,采摘下来,淘洗干净,滚水焯熟,可以拌菜。
我吃过槐叶,国槐叶和刺槐叶都吃过,味道上感觉不到差异。将槐叶炒熟拌菜,能下面条。将槐叶放到料理机里打成糊糊,也能用来和面,擀切成翠绿色的面条,就像菠菜面一样好看。
也就是说,苏东坡说的“槐芽饼”并不是槐花煎饼,而是槐叶汤饼。宋朝的“饼”内涵宽泛,几乎是所有面食的总称。例如现在的馒头在宋朝叫做“蒸饼”或“炊饼”,现在的面条在宋朝叫做“汤饼”或者“索饼”。
槐芽饼也好,槐叶冷淘也好,指的都是槐叶面条。有意思的是,用槐叶下面条也不是苏东坡的发明,诗圣杜甫早就这样吃过了。
杜甫有一首诗,详细描写了槐叶冷淘的做法:“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从高高的槐树上,摘下青青的槐叶,交给厨师。配上用新麦磨成的面粉,做成面条,煮熟并过水,用槐叶做菜码儿,吃完一碗不过瘾,去后厨再盛面,发现已经吃完了。
当您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槐花煎饼可能已经吃不到了。但是无所谓,您可以学习杜甫和苏东坡,做一道槐叶冷淘解解馋。它未必好吃,但绝对有诗意。
原标题:苏东坡吃过槐花吗